关注生长,灵活实施学科育人策略
生命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形成有智慧和德行的人。生命的课堂犹如春笋拔节般充满生长的气息,每一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每一个生命都是美丽的不同。
1.教师示范,感染生命
美国的吉诺特博士的著作《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这样一段描述:我成了教室里的决定因素。我个人的方式方法,决定着教室里的氛围。作为一名老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既能让一个孩子痛苦,也能让他欢乐。我可以是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是激励孩子们的手段。我可以羞辱他们,也能迁就他们;我可以伤害他们,也能治愈他们。在所有的情况下,都是我的回应决定了一个危机是升级恶化还是逐步化解,一个孩子是更具人性还是泯灭人性。班杜拉提出来的模仿学习认为孩子会借由观察他人的行为与模仿该模样而达到学习的历程。因此,不要仅仅成为老师,而要成为一个身为老师的人。
关注感受。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对于世界和大自然的感受是敏锐的,教师们要做个有心人,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如一年级下册第9课《夜色》 教学片段设计:
[提出问题]
师:看看板书,你有什么问题?(板书:夜色 胆小 ——>勇敢)
生:为什么他由胆小变勇敢了?
[读书,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1.自由读书,寻找答案。
2.讨论,交流。
生1:妈妈讲了很多勇敢的故事。
师:这是“我”变勇敢的原因吗?你们同意吗?
生2:我不同意。因为下面还有:“可一看窗外,心儿还是乱跳。”这说明“我”还是害怕的。
生3: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
师:爸爸拉“我”,“我”就勇敢了,是吗?
生:因为爸爸晚上带“我”出去散步,“我”发现原来夜晚也没有那么可怕,反而很美丽。
师:你从课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我”的心理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
生:我从“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这句话感受到小朋友不再害怕夜晚了。
生4: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生5: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师:把自己的心放进去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这是怎样的画面?
生:很多的小花、小草,很漂亮。
师:他觉得这画面非常美丽,你们觉得呢?
师:很美丽。(教师板书:美丽的)
师:能不能在“原来”和“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中间加一个词语?
生1:原来夜晚的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生2:原来天黑了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生3:原来夜色下的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3.拓展:你觉得夜色下还有什么是美丽的?(学生回答略)
生:我从“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这句话感受到小朋友的心理发生了变化。
[题目为什么叫“夜色”?能换成“夜晚”吗?]
引导学生看着板书说:美丽的夜色
生1:美丽的夜色,让胆小的孩子变勇敢了。
生2:美丽的夜色,让胆小的人变勇敢了。
生3:美丽的夜色,让胆小的孩子变成了勇敢的人。
师:能换成“夜晚”吗?(孩子们竟然说能)
师:我是因为什么胆小的?
生:因为怕天黑。
师:因为怕天黑,夜晚的黑色让我害怕,所以我胆小。
师:因为什么勇敢了?
生:夜色很美丽。
师:现在想想,能换吗?
生:不能。
师:是的,我们不仅仅学会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还会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小朋友的心情,并且根据人物的心理变化读出不同的感觉。
正确赞扬。评价式的赞扬是毁灭性的,感激式的赞扬是有益的。斯金纳所说的正强化即指赞扬或奖励,这种强化会增加以后行为的发生概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使用正确的赞扬方式。如一年级下册第5课《小公鸡和小鸭子》教学设计片断:
【理解课文,感悟情感】
学习第2、3自然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小公鸡和小鸭子有什么特长?他们在一起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呢?找出有关句子来体会。
①生自由读,师巡视。
②师:我看见小朋友们有的摇头晃脑在读书,有的还带着笑容在读,谢谢你们!(读得认真)你们知道小公鸡喜欢吃什么,小鸭子喜欢吃什么吗?
生:我知道小公鸡喜欢捉小虫吃。
生:我知道小鸭子喜欢在小河里捉小鱼吃。
师:听了小朋友们的回答,老师也知道了小公鸡和小鸭子爱吃的东西了。小朋友,现在你就是小公鸡,你来到草地上,捉了一条又一条虫子,心情怎么样?
生1:我非常高兴。
生2:我非常开心。
师:孩子们,你们也把开心带给了老师。
③指导朗读,读好句子“小公鸡找到了许多虫子,吃得很欢”。吃得很欢写出了小公鸡高兴的心情,你会说类似的词语吗?(课件补充)
师:你的朗读让我仿佛看见了小公鸡吃得很欢的样子。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起走进草丛中,小公鸡能找到小虫子吃,而小鸭子找不到,心情怎样?(急得直哭)拓展此类短语(冷得发抖、饿得直哭……)读句子“小鸭子捉不到虫子,急得直哭”,体会小鸭子的心情。
④小公鸡看到了,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根据情境,补充对话:
小鸭子:呜呜呜——
小公鸡:鸭子哥哥,你怎么啦?
小鸭子:我的嘴巴_______________
小公鸡:别哭别哭,我_______________
(小鸭子吃了一条虫子)
小公鸡问:虫子好吃吗?
小鸭子: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公鸡:那我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师:孩子们,你们想象出了小公鸡热心帮助小鸭子的情景。我来问问小公鸡,你为什么要把虫子给小鸭子吃?(略)现在我来问问小鸭子,你为什么要捉鱼给小公鸡吃?
生1:小公鸡不会游泳,他不能到河里捉鱼。生2:刚才小公鸡捉虫给我吃,现在我要捉鱼给他吃。生3:我们要互帮互助。
师:我明白了这是一只懂得感恩的小鸭子!(说得真好)课文学到这儿,你觉得小公鸡和小鸭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生:我认为课文中小公鸡遇到危险小鸭子把他背上岸最感人,小鸭子勇敢的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
生:我觉得小鸭子让小公鸡在岸上等着,他去河里捉虫给小公鸡吃也是好样的。
生:今后大家谁有困难或遇到危险有求助于我的,我也一定发挥我的特长勇敢地去帮助你们的。
师:你们的谈论让老师真想和小公鸡小鸭子交朋友。小伙伴之间就应该像小公鸡和小鸭子一样,要懂得互帮互助。我们每个人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看到别人有困难,我们就要给予帮助;别人给了我们帮助,我们要真诚地向对方表示感谢!现在让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好好读一读他们的对话,感受他们的团结互助。
结论:在赞扬时,要感激具体的行为,不要评价个性品质。
表达愤怒。教师面对的现实——超负荷的工作、无休止的要求、突然的危机,使得愤怒无法避免。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中提出了宣泄法。人都有权利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老师们不需要为自己的愤怒情绪道歉。一个高明的教师不害怕自己的愤怒,因为他已经学会了表达愤怒而不造成伤害。他已经掌握了秘密,能够表达愤怒而不侮辱孩子们。在愤怒的时候,一个高明的老师会保持自己的真实。他会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以及期待着什么。他针对问题,而不针对人。他通过“我”的信息,来保护学生。“我烦了”“我震惊了”“我愤怒了”,要比“你是个害人虫”“看看你都干了什么”“你太笨了”“你以为你是谁”更安全。
2.角色扮演,激发感知
角色扮演是心理学家莫雷诺所创,创设心理剧后,改为团体辅导。他认为角色置换是一种心理技术,它让人置身于他人的社会角色,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方式、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让人们真正地体验生活并学习如何解决问题。部编版教材选文“有意思”和“有意义”兼具,在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保护儿童的天性。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孩子入情入境,随文本的角色体验情感的起伏。如一年级下册第3课《一个接一个》结尾教学片断:
①引读课文,师生共同梳理文本。
月夜,正玩着___________,就听大人叫着:__________________!
正做着____________,又听见大人在叫:__________________!
正和小伙伴们玩着__________,操场上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游戏:表情包秀。
小朋友们,读了这个故事,我们来做个“你给句子配表情” 小游戏,好吗?
③小朋友们,读了这个故事,懂得了什么?(要点:a.遇事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b.我们要像文中的孩子那样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
④想一想你有没有和文中这个孩子相似的经历,先跟同桌说一说,再讲给同学们听。
如:正尽情享受着雪糕呢,就听大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过有了健康的身体和一口好牙才能享受更多的美味!
教师在总结环节,从“表情包秀”到“懂得了什么”再到“说相似经历”,逐步引领孩子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快乐,乐于分享,享受学习与生活的和谐美好。
3.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口头语言能直观地表达思维、抒发情感,传递知识。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通过读可以培养语感,也可以净化心灵。出声的读或复述是人的短时记忆的主要加工方式,也是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途径。可以教师范读、集体诵读、小组诵读、个别诵读,主要读精彩的地方,读有启发意义的文段,读有情绪因素的语句。
如二年级上册22课《狐狸分奶酪》,这是一个匈牙利的民间故事,讲的是两只小熊捡到一块奶酪,狐狸趁它们拌嘴时提议帮它们分奶酪。在分奶酪的过程中,狐狸故意分配不均,而小熊哥儿俩都不愿意吃亏,让狐狸一次又一次地有机会吃奶酪。
环节三:了解课文内容,想象情境,分角色朗读
①请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出示第一自然段。
a.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b.发现熊哥哥和熊弟弟的心情。请学生说说它们为何而高兴,随机朗读第一句。
c.请学生发现后来它俩心情的变化,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练习朗读。
③重点品读第一次分奶酪部分。
a.自由读第二至六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狐狸的话,用波浪线画出熊弟弟的话。
b.请学生读狐狸说的第一句话,指导读出假装好奇和热心的语气。
c.请学生读熊弟弟回答的话,指导读出为难、焦急的语气。
d.请学生读狐狸说的第二句话,想想狐狸说话的样子(笑了笑),猜测狐狸的心思,指导朗读。
学法总结: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自己的想象,体会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心情,就能把故事读得有滋有味,还能明白捡便宜、斤斤计较的思想就会给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
再如二年级下册第7课《一匹出色的马》,第四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重在叙事。通过截取生活片段,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展开叙述。返回途中,妹妹感觉疲惫,求妈妈抱,妈妈摇头拒绝;求爸爸抱,得到“一匹出色的马”。于是,妹妹骑上“马”回家,在其乐无穷的游戏中完全忘记了疲劳。“高兴地跨”“蹦蹦跳跳地奔”,“笑”着“迎接”的情态,动态地呈现了她前后情感及心理上的变化,实在是天真可爱、孩子气十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体会心情变化,懂得学会调节自我的好处。
4.想象补白,进入情境
文本的空白处是一种东方特有的留白艺术表现,也是课程资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给教师和孩子们想象创造的空间和平台。想象有助于调节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想象会引起人的情感体验,从而调节人的心理。
如:一年级下册第7课《怎么都快乐》,这首儿童诗共4节,分别写了一个人玩、两个人玩、三个人玩和许多人玩的不同乐趣。课文从孩子的角度来讲述对快乐的理解,一个人独处是一种快乐,与他人相处也是一种快乐,学会为别人付出更是一种快乐;游戏快乐,学习也快乐。生活中处处有快乐,事事有快乐。
一个人可以( ),也可以( )……这样玩,很好!
两个人可以( )( )( )……这样玩,很好!
( )个人可以( )( )( )……这样玩,很好!
教师抓住了诗中的特殊符号——省略号,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或者发挥想象进行拓展,并模仿文中的形式来说一说“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许多人”分别还能进行哪些游戏。练习用句式说话,在情境中体验快乐,在学文中产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再如一年级下册第6课《树和喜鹊》教学片段设计:
①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说说树和喜鹊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生自读课文后汇报: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③师:是什么原因使树和喜鹊变得快乐起来了呢?请同学们轻松朗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④出示句子: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
a.指导学生理解“邻居”。
说说你的邻居都有谁,你和他们关系怎么样。
b.他们和邻居是怎么相处的?他们一起做了什么呢?
(喜鹊:每天天一亮,安安静静地睡觉了)
c.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树会和他的邻居们做些什么呢?(生:聊天、讲故事、看蓝天白云)
⑤出示句子: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a.小结:“因为有了____________,它们不再____________,所以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b.指名学生朗读句子。
⑥教师小结:
是啊,树和喜鹊都有了邻居,都有了自己的朋友,再也不孤单了。所以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我们同学之间每天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一起玩耍,多么快乐啊!
5.合作交流,齐步并进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的基本理念。Robert E.slavin在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用认知理论和动机理论解释了合作学习的优势,合作学习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态度,增进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氛围,同时对提高学生非智力方面的心理品质有显著的效果。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中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们互相交流,合作学习,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达到学科育人目的。
如二年级下册第19课《大象的耳朵》,本课教学要围绕大象为什么要改变想法、怎么改变、改变后导致什么后果、大象最后又如何改变来展开。在学习第九至十二自然段时,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孩子们完成表格,帮助学生把握大象的改变过程和后果。
填表过程中,孩子们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既读懂了大象耳朵变化的情况,又看到了轻率的改变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为后文“人家是人家,我是我”奠定了理解基础。孩子们懂得了面对众人的评议时保持平和态度,要保持自我本色,自信表现。
(此文为2018年全省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培训会上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