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招:寓情于景,妙用间接抒情

第三招:寓情于景,妙用间接抒情

诗圣杜甫,常年漂泊,老病孤独,当他看到萧瑟的秋天,写下这样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样是秋,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看到革命形式高涨,意气风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同样是秋天,因为作者的心境不一样,笔下的秋天就不一样,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老师要教大家的第三招就是“寓情于景,妙用间接抒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离不开抒情,抒情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相反,不直接宣泄或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而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渗透自己的感情,具有含蓄婉转、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

我们一起欣赏下面三个片段,你会发现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期中考试结束后的那个星期六的黄昏……抬头望天,早已没了昔日那群活泼小鸟的身影,只剩下几片铅色云,在空中寻找着什么,却又很茫然地停住似的 ……

天色渐渐地暗了,远处的小鸟纷纷归了巢。周围一下子静了下来,只有枯叶被风吹起又落下,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好安静啊!我独自一人徘徊在这树林中。月光照在我身上,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抬头望,一轮孤月高悬空中,寂寞了千年的嫦娥还在独守寒宫吗?一阵寒风袭来,我缩了缩身子,往家的方向走去 ……

从学校出来的小路显得很干净,一尘不染的。路两边的树木很是挺拔,青翠的样子显得如此娇嫩,很轻盈地随风而舞。路过中心广场,正赶上喷泉,泉水合着音乐节奏优美地起伏着身子,像一个个快乐的小精灵。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同学们善于发现,这三个片段的共同点是作者写的都是回家路上见到的景物,不同的是所表达的心情是不一样的。心情不同,眼前所见就会不一样,这就是境随情迁,境由心转。寓情于景这种写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有极强的感染力。

我们也小试一下身手吧:

有那么一个夜晚,你会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失眠,可曾想过,窗外的风景会因为你的心情而变得不一样。

那一夜无眠,爸爸出差,妈妈加班,就我一个人在家,窗外___________

那一夜无眠,终于放假了。窗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一夜无眠,试卷上鲜红的分数格外刺眼,泪水止不住往下流。窗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一夜无眠,我终于考第一名了,窗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选择一两个情境写一写吧。

今天老师讲的三大法宝不管是人物刻画、修辞的运用,还是情与景的交融,想要灵活地运用到我们的作文中,需要我们有一颗柔软的心,学会观察,学会感受,学会思考,学做生活有心人,你的表达才会细腻而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