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古文,深化“知音”
1.伯牙和子期相识相知的情景多么令人感动,假如时光能在此驻足,该是多么圆满,然而世事古难全,当他们约定来年再聚首时,伯牙却没能等来子期,他悲痛欲绝,昔日一人鼓琴一人听琴的画面竟然已成千古绝唱,他用何种方式悼念知音?一起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伯牙立在子期的墓前,情不自禁引吭高歌(师生合作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歌罢,伯牙决绝地破琴绝弦。
3.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中华文化对于纯真友谊的阐释莫过于“伯牙绝弦”,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伯牙鼓琴》选自2000多年前先秦时期的《吕氏春秋》,200多年后战国时期《列子·汤问》中的《伯牙绝弦》也记载着这个感人的故事,我们一起读——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出示资料袋,师生合作读)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我国古诗常提及伯牙、锺子期的传说,如:
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孟浩然《示孟郊》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王安石《伯牙》
王安石还有诗云:“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5.今天,我们学习《伯牙鼓琴》,传承知音文化,向古人致敬!伴着《高山流水》的曲子,背诵课文。
6.出示评价表三,小组合作评价。
学习评价表三
师:会评价,会自我反省是一项了不起的本领,它能让我们在学习路上收获更多。此刻,教室里星光熠熠,你们都是我心中最亮的学习之星。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应该在学生心中撒下一颗热爱中华文化的种子,课堂小天地,文化大背景,本环节立足课内并延伸至课外,链接丰富的材料,盘活学生的语言积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拓展诵读与“伯牙绝弦”有关的诗文,把核心意象和课堂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浩瀚的中华文化时空中涵咏,深切品味东方文化的瑰宝——“知音”。】
7.作业:课外阅读《吕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