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三:不能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问题三:不能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目前,新课程的诸多理念已被广大教师理解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语文课堂也出现了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等问题。课堂上忽略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突出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是忽略培养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归纳总结。人们做事讲究方法,只要方法得当,则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习也不例外,有了识字方法能大量识字,有了理解词语的方法能扫除阅读障碍,有了阅读方法就能广泛阅读……实际上,很多语文教师并没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归纳小结出这些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经常、及时地使学生总结掌握并运用这些方法,学生的学习效率才有提高。一位高年级老师在一次观摩课上向每位学生下发四篇文章,初读文本后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大概意思,在众多学生回答之际,老师仍然只强调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丝毫没有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文章意思的方法,学生费时,老师费力,得不偿失。如果教师能适时告诉学生概括文章意思要抓住主要内容,说出“什么人做什么”或“什么事物怎么样”,学习效果就显而易见。

第二是忽略加强文本与习作间的联系。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是互不相干的两张皮,教师在阅读课上就本教本,在习作课上就文教文,两者泾渭分明,毫无瓜葛,殊不知,叶圣陶先生就说过“以文为例”,自然也包括以文本为例,教会学生习作之意。小学课本的每一篇教材都是编者精选的优美文章,不乏名家名篇。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行文构篇、文辞表达,均堪称典范。教师应该在阅读课上有意识、花大力气架设通往写作之路的桥梁,在学生领悟到文本作者的写作手法之后,采用多种练笔方法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仿写,教师还应相机确定仿写内容的长短和仿写时间的安排,做到有的放矢。三年级处于作文的起步教学阶段,翻开上册教材,很多课文有相同的构段方式(中心句)和相同的构篇方式(总分总),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写类似的文章,但是,这么好的课程资源和习作范本却被不少教师忽略了,他们在教学文本时不曾想到要为学生习作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