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白鹭》是我国大文豪郭沫若先生所写的一篇寓情于景的散文。白鹭,一种普普通通的鸟,经过郭沫若寥寥数笔的描摹,显得那么栩栩如生。文章有种清新淡雅之美,没有一句直接抒情,却句句含情,以真诚的笔触描绘了白鹭的生态特征,赞扬了寻常事物中蕴含着的内在美。《白鹭》虽是散文,但处处体现着诗歌的韵味,全文共350个字,11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或长或短,很有节奏感。作者开篇把白鹭比作一首诗,而且是一首精巧的诗,接着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白鹭进行细致描摹,结尾仍然强调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全文语言含蓄凝练,用词精准,让人读来爱不释手,用诗意的语言编织浑然天成的意境美。课文背景是一幅淡淡的乡村水田风光图,几只亭亭玉立的白鹭在悠闲自在的觅食,活脱脱就是一幅中国传统的山水画。
本文后面附有三个练习题:一是朗读课文,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二是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三是背诵课文,抄写你喜欢的自然段。教师要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落实好三个学习要求。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一花一鸟总关情”,用诗意的语言引导学生发现大自然的美好,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寄托的情思。语文要素一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二是写出自己对一种事物的感受。简言之就是体会感情、学习方法、写出感受,此为本单元贯穿始终的学习任务。
本文有些语言比较抽象,学生不好理解。在教学篇课文时,我遵循“难文浅教”的原则。以课后题为抓手,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白鹭的美,感受白鹭与诗之间的共通点,从而体会到作者对白鹭的欣赏和赞美。教学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在课文主旨的理解上不做过细过深的挖掘,学生只要能体会到白鹭的诗意特征,以及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即可。
进入五年级上册,学习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一方面这是课程标准针对高年级语文学习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步入高年级,选文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含蓄,学生要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也需要一定的方法辅助。阅读这些饱含着情思又独特动人的课文,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写景类文章常用的表达方法,也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
本课教学第一课时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重点放在读通读顺课文,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课文独特的韵味,把学生带入语言文字的美好世界,品位作者对白鹭那份深深的感情;同时引领学生学习首尾呼应的表达手法,了解行文中先对白鹭进行静态描摹,再进行动态刻画的写作顺序。难点是读懂并理解第五自然段从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的描写顺序。第二课时则进一步带领学生深入领会白鹭不是歌而是一首有韵味的散文诗,对于优美的段落,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品味、积累;同时拓展阅读郭沫若的同期状物名篇《银杏》,感受作者直接抒发对银杏炽热情感的表达手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稍加点拨就能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领会其中的诗情画意。统编教材要求教师备课时有单元统整的理念,每课的教学都要围绕学段目标,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同时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我在本课教学中赋能“让学生站立在课堂的正中央”,积极倡导多元的评价方式,教师评,学生互评、自评,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