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画书提升小学生阅读力的实践探索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13.10—2015.9):初步认识期,乡镇学校师生借助担当者行动“班班有个图书角”项目建设,认识图画书。
1.自主阅读图画书。图画书随着图书角来到乡村小学,教师和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世界著名图画书,图画书图文并茂的形式激发了大家的阅读兴趣,师生建立起图画书阅读概念。
2.打开教师图画书阅读视野。课题组核心成员参加担当者行动举办的“全国阅读领航员”教师研习营活动,聆听国内著名图画书创作者、研究者的专题讲座,提高阅读能力,开拓阅读视野。
3.形成小学生阅读力的培养意识。教师把图画书带进课堂,在课上与学生一起阅读,共同讨论故事的主题,教师发现图画书与阅读力的培养可以建立起联系。
(二)第二阶段(2015.10—2016.10):理论学习期,通过钻研书籍、专家讲座、外出培训等形式引领图画书阅读的探究。
1.学习相关理论。为了更好开展实践探索工作,本课题核心成员认真学习,研究众多书籍杂志:如彭懿的《图画书应该这样读》;松居直先生的《图画书是什么》《走进图画书的森林》《我的图画书论》《绘本赏析与创意教学》等著作,既有相关理论又有实践经验,为本课题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借鉴这些宝贵经验,促进了本课题的有效落实与实践研究的有效展开。
2.教师研读图画书,进行图画书教学尝试。图画书阅读种子教师深度研读图画书,寻找图文之间的奥秘,研究细节蕴含的意味,如《团圆》《安的种子》《这不是我的帽子》《花婆婆》《大卫上学去》等,教师在研读中逐步走进图画书的世界,为开展图画书教学与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部分教师参照国内名师(窦桂梅)执教图画书课例《猜猜我有多爱你》,在班上利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开展教学,尝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力。
3.通过邀请专家授课、外出培训、观摩活动、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引领图画书阅读的探究。2015年冬邀请了担当者行动杨美琴主讲《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阅读领航员》,2016年邀请深圳名师胡老师到谢坊镇执教图画书《幸运的内德》,理论与课堂的结合帮助教师解决如何打开童心、走进儿童阅读的世界,如何更好引领孩子进入奇妙的阅读世界这些问题。课题组成员聂逸萍参加了全国“犟龟杯”首届“共读,创造共同的语言密码”——全人之美“整本书共读”研讨会。聆听了专家干国祥和马玲的讲座,课例及专家评课,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操工作坊,为我们以后的行动提供了方向。
(三)第三阶段(2017.02—2019.12):实践研究期,本阶段图画书阅读范围扩大到城区小学,课题组进行利用图画书提升小学生阅读力的探索。
阅读力是需要引导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教师运用阅读教学策略,通过具体可行的途径获得,让每个阅读者都能成为阅读达人。
1.开展活动与竞赛促进教师成长
2017年全市开展了“我的阅读教室”和“犟龟杯”图画书讲述大赛,教师通过阅读教室的打造和图画书讲述不断成长,走进孩子的世界,讲述自己的故事、想法和情感。
组织多场县域、乡镇阅读研习营。通过研习营和橡果学院教师培训,在图画书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等给教师指出明确的方向,更深刻体会到图画书的魅力无穷。2018年3月瑞金市班级读书会优秀教师聂逸萍进行了教学实践《班级读书会的故事》,2019年5月在瑞林镇和谢坊镇举行的图画书教学研讨会上,张红英和邹佩鑫两位教师执教《野兽国》《爷爷有办法》,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教学案例。
2.从图画书中建构阅读力
(1)从图文获取信息
我们能从图文中获取那些信息呢?如下图所示:
(2)从图文信息进行推论
获取图文信息之后进行合理的推论,从具体的图像到抽象的观念与思想,从外在看见到内在洞见,从平面的情节到立体的心理层面,逐步发展解读信息的线索。
图文在图画书中的关系如同二重奏,互相搭配,以传递出完整的信息,演奏出美妙的心灵旋律。单看文字会忽略蕴藏在图像里的感知线索,只看图也往往会遗漏文字诠释的故事信息,或是错失了延展思维与感受深度的可能。在“图感”与“语感”的相辅相成中,深刻感受每个页面表现的情绪、感受、思维,以达到一种完整性。
(3)联结与整合
图画书不像动画那样可以通过连续动作带动情节的延续发展,作者必须加入能够串联起前后页脉络的法则,通过前后页文脉的连贯呼应,合理组合各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使之顺理成章,保持文意的一贯性,建立合理的脉络。从单一页面中获取图文信息,通过推论,掌握每一个页面传递的可供理解的线索,通过图画书的外在形式表现(开本、封面、蝴蝶页、书名页、 内文、 封底)与内在叙事结构,串联起整体的信息,建构全盘的理解脉络。
3.多渠道提升学生阅读力
(1)城区小学创建“班班有个图书角”
图书来源九九公益和孩子个人暂放的图书,课间随时借还,十分方便。通过学生之间相互推荐、教师向学生推荐优秀阅读书目等形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午休或课间开展读书活动,随时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为阅读创造了自主的时间,空间。通过系列活动,享受文字带给心灵的触动,培养孩子持久的阅读习惯,让生命在阅读中呈现最美的姿态。
(2)教材与图画书融合
结合单元主题,选择相同主题的图画书进行教学,这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与拓展,如四年级上册习作指导《小小动物园》,课上让学生阅读图画书《我家是动物园》,为学生的语言建构提供实例;二年级上完《传统节日》就给学生讲《年兽来了》,第三单元“日积月累”要求背诵十二生肖,就给学生讲述《十二生肖》的故事。
(3)“故事妈妈”进课堂
“故事妈妈”走进课堂讲故事,讲她们最爱的图画书,那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激发孩子和父母在家主动看书,并让孩子每天坚持阅读打卡,在孩子心中播下阅读种子。
(4)成立特色社团,培养多种能力
成立图画书阅读社团,以欣赏优秀图画书为学习素材,在对画面的阅读欣赏中,受到美的陶冶,培养审美的情趣,在无拘无束的快乐阅读中,飞扬想象,发展心智。在角色对话与情节表演中培养听、说、读、演的多种能力。在理解故事内容、猜测故事情节、感悟故事主题的过程中认识外界、体验生活,提高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对世界的认识能力等,并不断建立起新的领域里的话语系统。
(5)课外活动,成为阅读力展示平台
每一堂阅读课后提前布置下一周的活动任务:如讲故事比赛、好书推荐活动、图书拍卖会、制作书签、制作音频、表演、编辑《小种子班报》、学生自己编制图画书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孩子的阅读力与创造力。
4.努力上好图画书阅读课
(1)课前教师努力成为有协作能力的大人
充分的阅读。教师自己读起来是王道,教师对导读和交流的文本反复阅读,熟悉作者与作品的背景以及相关的评论,教师对这个文本有感觉,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推荐和交流就会有推动力。
找到独特的视角。导读课、交流课避免中规中矩、四平八稳,最大的技巧就是找到介绍这个文本的切入点的创新方式。
设计好的话题来牵引。阅读课上热烈的讨论往往源于一个好的话题,多提开放性问题,多提需要孩子归纳、分析、梳理书中的内容,然后依托文本得出自己答案的问题。
(2)课中大声读给孩子听
朗读是最便宜,最简单、最古老的教学手段,大量研究证实,为孩子朗读是培养阅读习惯最重要的因素。给孩子朗读,能够建立孩子必备的知识体系,引导他们最终踏上成功的阅读之路。证据显示,朗读不止在家庭中有效,在课堂也成果非凡。
(3)课中进行特别的讲述
“一本优秀的图画书中至少包含三种故事:文字讲述的故事、 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后产生的故事。”图画书是最能与读者互动,最具建构性的书籍。第三个故事,并不在绘本作品里,而是在读者头脑中那个想象的世界里。这个故事是读者根据“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所提供的信息,然后进行建构,创造出属于读者自己的新故事。
是“讲述”而不是“读”。图画书通过文字与画面传递故事的魅力,教师通过讲述再现故事的趣味,讲述里有形象的闪现,有自我的体验,而不是机械的“读”文字。
讲述配合画面的观察。上图画书阅读课时,教师让学生边聆听讲述边观察画面。学生先整体默看画面,通过画面的叙事自行了解故事,再去配合看图讲述文字。
讲述注意故事的相对完整。讲述过程中,适当进行猜测、复述、想象等互动活动,把他们巧妙地融合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之中。
以感受故事趣味为核心的讲述。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首次出现“快乐读书吧”栏目,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课外阅读的方式和基本途径,体会阅读的快乐,产生阅读的期待。趣味图画书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如《大卫上学去》《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既好玩有趣,又贴近孩子们的生活,通过老师的演读再现故事的趣味。
(4)以寻觅图画深意为重点的细读
图画书中的图具有极为精致的细节和情绪起伏,能传达文字以外的意义。细读既是一次美妙的阅读体验,也是培养艺术感觉,积累人生经验的过程。图画书的许多画里隐藏着文字难以传递的生动细节和深长意味,具有巧妙的隐喻功能。寻觅图画的神秘地带成了图画书教学独有的一道景致,也常常带给孩子意外的惊喜。《爷爷一定有办法》除描写了约瑟一家的故事外,在每一页画面的下方,还画出了一个老鼠家庭的故事,爷爷剪下来的碎布,成了老鼠家的衣服、毯子、窗帘……最后,连约瑟的纽扣都成了老鼠家的椅子坐垫,真是神奇美妙。领读《爷爷一定有办法》时,教师在每一次“蓝料子一次次被爷爷裁小后变成了什么”处停顿,引导学生猜测后再去印证,这样一个简单的讲述图画书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师生共同建构故事的过程。
(5)读图画书时不忽略封面
封面,是脸,是灵魂。好的作家一定会特别关注封面的设计。好的封面,让人产生一种想把它拿在手里好好看一看的冲动。很多优秀的图画书,从封面就开始讲述故事了!比如《海底的秘密》封面,一条大红鱼,眼睛中隐约有倒影,仔细观察,发现是几条小鱼,还有一架照相机……后面故事中,就出现了大红鱼的照片。
(6)环衬引发思考
环衬是整个绘本中最容易被人漏看的一页!优秀的图画书中, 环衬的色彩、图案、画面等会关联到整个故事,前环衬有浅浅的预告作用,后环衬有末尾收官与点睛的作用。前后环衬都会带给小读者更多的想象与联想。很多图画书,从环衬就已经进入故事情节了。
《海底的秘密》中,环衬是只有沙滩……当你读完这个故事后,你会突然明白:这个故事是从沙滩开始,在沙滩结束;然后我们续编的那个故事,又是从沙滩开始……这本书的前后环衬,真的是意味深长。《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的环衬,虽然就是一页红色的衬纸,但是它象征了人类愤怒的情绪。故事里的女孩菲菲生气时,就像一座快要喷发的火山,会发出火红、火红的怒吼。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通过抓住细节来引导他们观察和想象,有时还需要将前后画面进行对比,发现故事的曲折和趣味。我们常用这样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认真看看这个画面,你有什么发现?却能够引发出孩子们的脑洞大开!讲故事的过程中,适当地停下来,仔细看看画面,前后对比,想象联系,学会细节观察,让绘本阅读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这是图画书教学最重要的一点。
(7)拓展以回味作品意蕴为指向
一本图画书的阅读过程就是一次愉悦的审美历程。读者自身的体验需要分享,作品里的情趣、深意也值得探讨,比如生活中的真善美、永恒的爱、乐观的精神、勇敢的追求、自我认识、世界认识等,教师根据作品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以回味作品意蕴为指向的拓展活动。如:
编一编:如读完《爷爷一定有办法》后,学生看着下方的老鼠图,编一个老鼠一家与蓝布料的故事。
模仿写一写,画一画:《我爸爸》教学中,让学生模仿书中的表达方式,写写、画画自己的爸爸。
玩一玩,演一演:教学《猜猜我有多爱你》时,让学生回家后跟爸爸妈妈玩一玩游戏,说说“我有多爱你”。
想一想,议一议:阅读《花婆婆》时,组织学生讨论:你喜欢花婆婆吗?书中那句“你一定要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让你想到了什么?
(四)第四阶段(2020.02—2020.08):归纳总结期,总结提炼,推广成果
1.召开教学成果研讨会,向全市进行课例展示。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研,研讨教师如何更好引导学生读懂封面、环衬等。
2.撰写教学设计与心得,进行课例展示,向全市推广图画书阅读教学模式。
3.课题主持人肖瑞红在全省小学阅读教育综合教研活动中做经验交流,扩大研究成果,分享研究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