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难忘的送教课
山上杜鹃花开得正艳时,我们接到九堡中心小学校长来电,邀请我们到村小——石角小学送教。石角小学的王校长根据教学实际,点名要我执教一年级下册第十五课《夏夜多美》。石角小学离镇中心有十多里山路,背靠大山。学校只有校长和教导主任年富力强,其余的全是民师转编的老教师。“村小一年级的学生比不得城里的学生,基础差,反应慢。即使是好老师,到这里也上不出好课。”试教过程中个别老师的善意提醒,让我的心里顿时忐忑不安起来。做教研员之前,我一直都在城里教书,虽说也有过送教下乡的经历,但也仅送到中心小学,到村小上课却是第一次。难道,山村娃真的比不上城里孩?
4月的一天,我们送教一行早早地来到了山村的学校。山里清新的空气和朗朗的书声让校园充满了勃勃生机。在与王校长的交谈中,我对一年级的学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全班共27人,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通常要超出好几个规定课时,学生的发言积极性不高,冷场基本上是家常便饭。怎么办?村小的孩子真的会更“傻”?面对这样的学生,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读书、识字的习惯,怎么才能克服冷场现象?一系列问题萦绕在我的脑中,也让我倍感沉重。
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只有经受挑战,才能体会成功的快乐。我暗暗地给自己鼓劲,相信自己,相信学生,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破课堂教学中的沉闷僵局,就能使送教下村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效果。带着复杂的心情,我走进了一年级的教室。“同学们,你们好!愿意和我交朋友吗?”一句很朴实的话、一个灿烂的笑容把我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然后我乘机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课堂上,我把课文插图当作培养学生看图说话、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良好时机。一方面引导学生有顺序观察,把每一句话说完整,另一方面大力表扬学生。很快,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孩子们脸上的表情也生动起来。接着,我适时地过渡:“同学们说得棒极了,你们都是编故事的能手,你们编的故事就在15课,打开书,赶快读一读题目。”我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板书课题,孩子们也纷纷拿起小手认认真真地书空。看到孩子们如此投入地学习,我的心踏实了许多。“一起读读课文,看课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孩子们立马拉开嗓门唱山歌般“读”起课文,如此唱读,怎能了得?我的心一下子提到脑门上,必须教会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我不断告诫自己要冷静,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孩子们应该有潜能。渐渐的,我安定下来,静静地聆听学生读书,一边巡视,一边指导个别学生。接着,我用饱含感情的语调范读课文,孩子们屛气凝息地听着,读着读着,我心中涌起阵阵感动——为课文描述的夏夜里睡莲、蜻蜓帮助蚂蚁回家的美好景象,更为眼前二十几位求知若渴的山村孩子们。渐渐的,孩子们走进了这美丽的夏夜公园,掌握了朗读的正确方法,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一遍、两遍,一个、两个,分组读、分角色演读……课文越读越顺,生字越读越熟。
当孩子们沉浸在课文感人情境中,我又引领孩子们进入识记生字这一环节。本课共有1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我采用不同的方法教给孩子们识记的本领。首先是两组“歌谣识字”带路:目争睁,月要腰。爪巴爬,日寸时,两字合一字,好记好认识。感谢要有心,诚心才感人。感谢有言行,“谢谢”最好听。孩子们读着朗朗上口的歌谣,不知不觉间记住了这些生字。然后是“猜谜识字”,“很字两人离,木棍左边立。”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立刻齐声喊出“棍”字。我出示“非”字,要求孩子们来编谜面,可爱的山村孩子们一点也不逊色:“一排小朋友,个个背着手。”瞧,孩子们编得多巧妙,听课的老师不禁露出赞许的笑容,频频点头。在我说出“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下面的生字呢?”教室里像开了锅的热水,孩子们个个“小脸通红,小手高举,小嘴齐张”,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些平常几乎不发言的孩子们智慧迸发,争抢着自豪地说出自己的识字方法,我忍不住对孩子们频频竖起大拇指,发自内心的表扬话语顺口而出:“你们和我儿子一样聪明。”我想,一定是文本中那人性化的角色加上师者对孩子们的鼓励才能真正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肖老师,你上得太好了!”“有‘名师’带路,乡村孩子也智慧啊!”课后,面对领导与同事们的一片夸奖,我没有自我陶醉,反而陷入了无尽地深思之中。长期执教在县城学校的我没有想到,偏远村小的学习条件如此简陋,而孩子们的感情也如此丰富,假如我们能给村小的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一定会成长得更加茁壮有力。“老师,您什么时候再来啊?”“老师,我们非常欢迎您!”临回来时,面对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聆听着一句句充满热情的稚嫩童音,我不由地一阵激动,一阵心酸。
感谢山村的孩子,是他们给我上了一课,在我平静的心灵引起震撼,让我得到一次洗礼。我也想对所有的老师说,伸出您的手,让我们一起来关爱山村里的那些聪明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