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突出导向性
考试作为多元评价体系中的一个有机分子,不仅具有测试功能,尤为重要的是它还有导向功能。它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引导着平时的教学工作。善于思考总结的教师都能从一次次考试中得出规律,并适时调整今后的教学方向。
1.引导教师正确把握教材。如同样的三年级,五年制的要求高于六年制。这就要求教师对于相同的教材,要区分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如《亲人》的课后练习第3题,五年制的要求是让学生先填空再体会用词的准确,而六年制不要求学生填空,直接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好处,五年制还增加了一个练习题,让学生抄写从本课中新学到的词语,另外,还加大了阅读量,增加了知识点的训练,以便体现中年段与高年段的衔接。再如一年级的拼音教学,新教材要求边学拼音边认字,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单教拼音而忽略认字。
2.引导教师关注生活。语文作为母语教育,有自身独特的语境和资源。我们要不断开发和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的规律,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换言之,生活处处皆语文。如口语交际的练习就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在五年级上学期的期中测试中,我们就抓住了10月15日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上天这件令国人欢欣鼓舞的典型事例,让学生设计出自己与杨利伟之间的对话。由此也反映了教师要在生活中培养学生密切关注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新课程明确提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处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还要创造多种机会,启迪学生的思维,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发现识字规律,说有创意的句子,写与众不同的文章,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张扬个性。如三年级积累的第5小题:“在这半个学期学过的三首古诗中,你最喜欢的是哪首?请写下来”。这道题完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限定答案,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意愿和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