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让学生“议”

三、放手让学生“议”

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搞烦琐的内容分析,而要重点引导学生讨论。

1.讨论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一篇课文都有各自的重点词句,为学生理解全文打下基础,似有画龙点睛之效果。如《爬山虎的脚》一文介绍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这段是全文的重、难点。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叶圣陶先生用词之准确,针对“爬山虎的嫩茎触着墙时,细丝的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此句中的“巴”字用得精确,老师让学生找近义词,有的说“吸”;有的说“贴”……顿时,教室犹如沸腾的鼎,同学们议论纷纷,积极找词语来替换句子中的那个词,异常活跃,课堂已打破往日的僵局,学生在讨论中主动学习。最后,学生得出结论:还是叶老的“巴”用得妙。在讨论中,学生已经懂得写文章要准确用词的方法,这种效果是老师的讲无法代替的。

2.议读后所得。新的语文课堂并不局限于在文中体现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文中内容得以拓宽延伸,也是语文的改革之举。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议论文中问题,而且让其探讨读后所得,则更能激发同学的求异思维,迸出创新火花。如教学《难忘的一课》,先引导学生在议论中理解“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三次出现的不同含义,后而让学生议论“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台湾人民的爱国情、整个中华民族的爱国情、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