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古文,理解“知音”
(一)通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伯牙是名满天下的琴家,锺子期是砍柴的樵夫,他们之间会发生一个怎样令人荡气回肠而又千古传诵的故事呢?我们一起到文中寻找答案。
2.课件出示“导学提示”,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音和注释读准字音,遇到长句子用“/”标出停顿,同桌互相听读,讨论修正读得不准的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有疑问的地方圈出来。
3.交流。你认为哪些字音比较难读,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生1:我觉得“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中的“少”字是个多音字,很容易读错,根据注释我知道“少选”的意思是“一会儿,不久”,所以“少”字在这里应该读shǎo。
生2:“伯牙破琴绝弦”的“弦”字应该读xián,请大家跟我读三遍。
生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中的两个“为”字读音不同,“以为”读wéi,“为鼓琴者”表示行为的对象,读wèi。
生4:语气词“哉”“乎”读时延长声音,停顿久一些。
师:善哉,诸位善学矣!把这些难读的字送进文中,你还能读好吗?谁能读给大家听一听?善听的同学来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样。全班一起来读一读。
4.古人诵读会有合适的停顿,请你再读课文,试着读好停顿,还可以摇头晃脑投入地读。
5.古文还需配古乐,伴着古乐我们一起读。
6.出示评价表一,同桌互相评价。
学习评价表一
7.说说你给同桌评了几颗星,为什么?(诚恳,鼓励)面对同桌对你的评价,你想说什么?
(二)悟读,知晓文意,体会含义
1.在以前的古文学习中,你会用哪些方法理解古文的意思呢?
生1:我会根据注释理解难懂的语句,也会联系以往学过的古文进行推想和判断。
生2: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我会查阅资料,还会求助别人。
生3:课文插图也能帮助我解答疑惑,
教师:妙啊,汝等可谓是学习小古文的高手!请运用这些方法同桌互相讲一讲《伯牙鼓琴》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
3.理解了古文的意思,就能读得更有韵味。我们一起读古文,用朗读靠近古人,老师大声读,你们小声读。
4. 出示“导学提示二”。艺术需要想象,想象能为我们的生活增加更多的可能。默读古文,画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的句子,在旁边做好批注,想象其中的画面。
5.交流。
生1:我从“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和“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这两个句子体会到了伯牙琴技高超,他的琴声能让人仿佛看见巍峨的高山和浩荡的江水,“方”和“少选之间”可以看出伯牙在极短的时间就能弹奏出有画面感的琴音,只有大琴家才能有这样的修为。
生2:请大家看到锺子期说的两句话,子期不仅用“善哉乎鼓琴” 发出内心的赞叹,还能用“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这样的句子描绘自己从琴声中感受到的画面,一个“又”字让我们觉得子期的心紧随伯牙的琴声。
师:诸生所言极是!各位都是学习文言文的知音啊!展开想象,伯牙的琴声还可能表现什么呢?请你仿照文中的句式和同桌一起合作说一说,读一读。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 ),锺子期:“善哉乎鼓琴,( )若( )。”
师:多么和谐而动人的情景,琴声悠悠,心心相通,琴心合一,这样的情景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伯牙和子期真乃天下少有的知音,两人间知我所知,解我所意。
师:正所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古文越读越有韵味,老师是伯牙,你们是子期,我们一起用朗读再现几千年前的感人画面,品味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
师:琴声悠悠,情谊浓浓,山间草木见证了伯牙和子期的知音情,一个“志”字会让你体会到什么?
生1:伯牙鼓琴忽而志在太山,忽而志在流水,这巍峨耸立的高山和浩浩荡荡的流水正是伯牙坚定的志向与宽广的胸怀啊!
生2: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表现的画面,更懂得伯牙的理想与胸怀,这才是真正的知音!
师:伯牙与子期成就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难怪孟浩然曰:知音世所稀。齐读古文,读出知音情意。
师:妙啊,尔等乃是古人的知音!如果你身在其中,就是伯牙或子期,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生1:如果我是伯牙,我会拉着子期欢喜若狂高喊“知音”,我们对酒当歌,不醉不归。
生2:如果我是子期,且将琴声作桥梁,我会和伯牙畅谈人生,互通心声,在林间赏花草、听松涛,一起游山玩水。
6.出示评价表二,学生自我评价。
学习评价表二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读”占鳌头。读的环节和层次以及形式都要进行精心设计,读的教学要契合文言文文本特征,契合学生的认识特征,契合教学过程中学情的动态变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顿,读出韵味→读出画面,读出情感,三个环节逐步推进、层次分明,学生读得兴味盎然,教师教得轻松,放手让学生提出难读的字音和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熟读的基础上领悟伯牙和子期之间拥有知音的默契。在读中适时引导学生互评、自评,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和鼓励作用,评价表格列出评价项目和评星等级,让评价有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