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感知诗意

三、初读,感知诗意

1.请个小老师把学习任务读给大家听。(出示课件: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2.思考:在郭沫若先生的心中,白鹭是什么?画出相关语句,做好批注。)

2.生自由读,师巡视。

3.生汇报。

4.过渡:现在老师要检查大家的生字掌握情况。(本环节要求读准音,读通句子)

(1)课件出示句1: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①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谁来评一评?师相机正音,出示生字词卡:蓑毛、长喙、嫌、黛。

②师生合作读,老师读黑色部分,同学们读红色部分。

③同学们一起读——读着读着,节奏就出来了。

(2)课件出示句2: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变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①谁来读这个句子?

②听了他的朗读,你想说点儿什么?(相机出示生字卡:嵌、匣)把生字送回到句子中再读,“在清水田里——”

5.同学们积累到有新鲜感的词语一会儿在细读环节时再交流。

6.在郭沫若先生的心中,白鹭是什么?

①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作者把白鹭比喻成什么?(生答)(课件中“诗”字变红色)

②诗给你什么感觉?(美好、有韵味,朗朗上口)

③“精巧”这个词你怎么理解?(课件中“精巧”变红色)

④在文章的开头,作者用这么一个特别的比喻来表达对白鹭的那份情。我们再来看散文的结尾(课件: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谁来读?我们一起来把散文的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理解,像这样的写法叫作——生答:首尾呼应。(板书:首尾呼应)

过渡:在作者的心中,白鹭是如此的特别,让我们带上诗人的眼睛,怀着一颗诗人的心,在字里行间体会、品味作者那一份深深的情。(课件出示全文)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是语言文字综合运用的过程,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字词,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抓住难读的两个句子引导学生反复读,从读准到读通再到读出节奏,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在理解课文之前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开篇阅读点“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继而顺势联系结尾,明确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第一次有目的对话,收获到阅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