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情 “浅吟低唱”教散文——以《白鹭》教学为例
摘 要:2019年9月,笔者教学五年级上册《白鹭》参加江西省首届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优质课评比获一等奖。本文基于这一课例,秉承“难文浅教”的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思考,从“读字当先”“用好课后题”“借助联想和想象”“读写结合”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立足学情;体会感情;教学策略。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教材选取了一批古今中外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这些选文语言典范,文质兼美,既便于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情感上受到感染,满足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需求。高年级阅读能力培养的重点从中段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过渡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情感寄托在描述的事物中,是文章表达情感的常见方法。五年级上册教材是高年级的起始册次,第一单元以“万物有灵”为主题、以“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为要素落实这一要求,编排了精读课文《白鹭》《落花生》《桂花雨》和略读课文《珍珠鸟》,这些课文具有作家独特的个性魅力,值得细细品味,同时它们在表达方法上又有共通之处。要达到将“事物”与“情感”关联的目标,需要教师从最初的指出方法,到搭建学习桥梁,再到运用方法体会,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学习。《白鹭》作为本单元的首篇精读课文,承担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白鹭》是郭沫若先生写的一篇寓情于物的散文诗,文章清新淡雅,没有一句直接抒情,却句句含情,以真诚的笔触描绘了白鹭的生态特征,赞扬了寻常事物中蕴含的内在美。全文350个字,11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或长或短,很有节奏感。本文语言含蓄凝练,比较抽象,不好理解,难点有二:其一,描写白鹭精巧外形的白描式语句柔婉清丽、秀美含蓄,以四年级刚升入五年级学生的语言经验,很难感悟;其二,文中描绘白鹭生活的三个画面极富中国画的水墨丹青意境,以学生的生活阅历,很难进入情境体会其中的韵味。在教学这样一篇散文诗时,我们要遵循“难文浅教”的原则,立足学情,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出发,详细了解写作背景,深入解读文本,找到事物与情感、情感与文韵之间的连接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搭建学习支架,提升语文素养。教学时要给足学生阅读、思考、交流的时间,让学习真实发生。另外,在课文主旨的理解上不需要做过细过深的挖掘,学生只要能体会到白鹭的诗意特征,以及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即可。
策略一:“读”字当先,化解难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众所周知,语文课应该把语言经验积累放在首位,语文课就是让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反复多次地读,读评结合,读思融合,把课文的语言牢牢地输入到自己的语言仓库里。学生在读中不但积累到词语、短语、句型等语言材料,还增强了遣词造句等语言运用的经验,也培育了语感,这些要素都属于语言建构的经验。
课程标准在中年段的习作目标已经提出要尝试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厚积薄发,积累是运用的前提,朗读、背诵、抄写等是积累的方式与途径。“有新鲜感的词语”是指那些学生感到陌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中从来不用的词句。文中“雪白的蓑毛”“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的啄”“青色的脚”这四个偏正式的名词性短语,结构一致,直观呈现了白鹭的精巧美,“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则勾勒了白鹭恰到好处的美。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然后通过各种方式积累下来,为语言的运用奠定坚实的材料基础。
教学本课时,笔者在“初读,感知诗意”环节有如下设计:
出示任务: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
学生自由读,小组交流。学生汇报,师相机正音,出示生字词卡片(蓑毛 长喙 嫌 黛 嵌 镜匣) ,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找近义词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出示句子:那雪白的蓑毛,……黛之一忽则嫌黑。
个别学生朗读句子,其余学生评价。师生合作读,学生一起读。(读着读着,节奏就出来了,请同学们把积累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工整地抄写在本子上。)
小学生现有的语言特点是口语化、短语化,他们正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运用语言呈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增强语言运用经验的主要渠道是表达实践,语文课的重要任务是将学生从低水平语言逐步转变成比较高雅的语言。形式多样的朗读能极大丰富学生语言经验积累,也是切实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这是小学生学习语文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本文教学时把工笔细描白鹭外形的语句(第1、2、5自然段)化作诗行,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品味白鹭精巧优美、素洁高雅的韵致。
师:外形优美、色彩淡雅的白鹭静静地站立在田间地头,实在是美!美了我们的眼,化了作者的心,这份美多么独特,多么有韵味,宛如一首清新淡雅的诗,让我们轻声诵读。
策略二:以课后题为抓手,降低难度,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白鹭的美。
统编教科书从三年级起,精心编排单元练习系统,力求与单元语文要素相匹配,是单元语文要素顺利落地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支架。郭沫若笔下的白鹭体现出“一种丰富的简洁、深刻的平淡”,文章开篇定调,第一句话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个比喻直抒胸臆,虚实结合。课后第一道题即让学生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在白鹭与诗之间架设理解的桥梁,引发学生从中感受作者对白鹭的诗意描写,促使学生体会作者对白鹭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教师教学本课时,在学生已经疏通文句的基础上抛出此问,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触摸其中的灵韵,用美学的视角感受白鹭的美好。学生在完成课后题的过程中,带上诗人的眼睛,怀着一颗诗人的心,不仅在字里行间体会白鹭外形精致有诗意、姿态优美有诗韵,品味作者那一份深深的情,而且对课文“寄情于物”的表达方法会有更深刻的领悟与理解。
笔者在教学“精读,品悟诗意”环节有如下设计:
为什么白鹭会是诗呢,让我们细细地品读文章,思考: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学生自主学习,四人小组交流,小组长汇报(以下为预设)。
学生1:第二自然段“适宜”这个词的意思是“适合,刚好”,我根据前文“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联系到诗的精致结构,由此感受到白鹭的身形带有诗意。
学生2:我从第五段读出了白鹭素淡纯净的颜色和流畅柔和的身段仿佛诗一样美好,让我回味无穷,作者就像爱诗一样爱着白鹭。
学生3:我读到白鹭的三个活动画面时,就像看见了精灵一般的白鹭,心情愉悦无比,这和诵读诗歌的感觉是一样的。
策略三:借助联想与想象,聚焦难处,将场景生成如诗画面,体会有韵味的意境美。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思维发展对于语文学科的意义,在于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维的直接呈现。阅读只有与思考相结合,才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联想与想象以具体事物为原点想开去,引导学生掌握联想与想象的规律,是培养高阶思维的关键点和基础点。教学时引领学生在文本中涵咏,结合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段落和课文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画面,进而形成图像化的阅读策略。
白鹭之美,在于它在不同的场景中展现的美。作者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视角观察白鹭,在简洁的背景里凸显白鹭的细致描写,由姿态到意象联想。第六至第八自然段写白鹭的习性和姿态,作者采取装框配景的构思,把描写白鹭觅食、栖息、飞行的三个场景图像化,动静咸宜,生动形象,极富韵致,给人带来留白和无穷想象。如:看见清水田中的白鹭觅食捕鱼,作者凭借丰富的联想,用拟人化的写法将白鹭捕鱼想象成钓鱼。还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装在镜框里的画。再如:看见白鹭栖息时作者用 “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这个反问句把读者的思维扩展延伸到无限遐想之处。再如:看见黄昏时分白鹭低飞,作者联想到白鹭不仅是“清澄”这个词语的形象化,而且富有勃发的生命力。此外,课文中意象的选择和搭配也很讲究:“清水田”色彩纯净,“玻璃框”突出水的清澈,“晴天的清晨”“小树的绝顶”“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清澄的形象化”……清新自然又富有美感。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对于美好的事物具有很强的感受力。教学时让学生透过画面,勾连前后的学习,借助联想和想象,为三幅画面命名,使白鹭的美更上一层楼。命名不要求统一,基于学生真实的想法即可,可以是单纯地概括白鹭的活动“钓鱼图——望哨图——低飞图”;也可以是描述白鹭的活动地点和活动内容“水田垂钓——树顶望哨——空中低飞”;还可以是表现白鹭的韵味“闲适——悠然——空灵”。教学过程如下:
出示自学要求:自由朗读6、7、8三个自然段,想象画面,并给每个画面取一个名字;小组合作交流,说说最喜欢的一幅画面,抓住关键词谈感受。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情画意,相机提示学生上台板书画面的命名。
生1:乡村田野,波光粼粼的水面,几只白鹭点缀其间,不知是乡村田野衬托了白鹭,还是白鹭为这山水添了生机。这样的景象恰似一幅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我仿佛走进了水田垂钓的画面!
生2:嗜好是特别的爱好。悠然自在的白鹭孤独站立于小树的绝顶,表面上是在望哨,也许是远处的风景吸引了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诗和远方吧!我给这幅图命名为“悠然”。
生3:我好像看到乡村生活的人们在欣赏 “白鹭黄昏低飞”的唯美画面,空中低飞的白鹭让感受人们到一股生命跃动的美好与力量。
策略四:读写结合,放缓难度,提升学生阅读与表达的能力。
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以外,更要传递美好和正能量,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语文课的文化内涵应该是在语文阅读实践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领悟,应该是渗透在语文学习的全过程。语文课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的窗户,阅读是打开这扇窗户的钥匙,语文教师要在语文课上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少讲、精讲,把课外阅读挤进课内,扩宽阅读空间,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强语感,提升人文素养,感受世界的美好。
本课教学拓展阅读相同题作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白鹭儿》和郭沫若的同期名篇《银杏》,不仅能让学生感受自古以来有数不清的文人墨客赞颂、歌咏白鹭,也能体会不同的文体表达相同的思想感情,还能感悟直接抒情的表达方法,把阅读的面和表达的点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阅读与表达的能力。
阅读是输入,表达是输出。语文课上要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要循序渐进,要有过程性的指导。笔者教学本课时抓住学生欣赏白鹭活动的三个画面,播放白鹭视频,让学生撷取其中一个最美的镜头仿照文中的方法写几句话,并取个美美的名字。引领学生从感受文字的美过渡到生活的美,激发学生赞叹白鹭的情感和表达的动机,顺势安排“小练笔”,促进读写结合,由读学写,读后展评,培植表达自信。
文化是我们的生活,意象是我们的情感。作者用饱满的笔触描述生活,把情感寄托在事物中表达出来,形成了一篇篇拥有光芒、直抵人心的散文。散文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浅吟低唱,如歌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