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二:不能正确解读文本
2025年08月11日
问题二:不能正确解读文本
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要构建三者间多元互动的关系,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基础。在教学前,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文本,反复揣摩文本所包含的内蕴,搜集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以便对文本有真切、深刻的体会,读出独到的感受。唯其如此,教师在教学文本时才能恰如其分地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点拨者、合作者的角色。教师如若自己不能正确解读文本,甚至曲解文本作者的写作意图,则会严重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把学生带入学习的误区、歧途。比如,人教版课标本三年级上册《狮子和鹿》,讲述的是一只鹿在感受到自己美丽双角带来欢乐的同时厌恶起又细又长的双腿,而当它遇上狮子时美丽的角差点送了它的命,反而是毫无美感的双腿令它狮口逃生。文本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们对待事物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在不久前,我市举行的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上有三位教师执教本课,他们均在课末向学生反复强调只有外表丑陋的事物对我们才有实用,没有一个教师告诉学生对待美和实用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情况不同,它们的作用也不同。一位教师还用多媒体展示出鲜艳的玫瑰和朴实的花生,让学生比较后得出结论:花生浑身是宝,对我们有实用。教师对鲜艳的玫瑰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只字未提。教师片面地理解文本后出现这样的教学行为,此时的教师还能称得上是合格的“学为人师”吗?此时的课堂还能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吗?教学的存在价值倒要打上个大大的疑问号。教师失去了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学生就失去了课堂学习的正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