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学生的自主性。我在这个观点的理解上有所偏颇,课堂上处处受束缚,不敢讲,不敢读,不敢问,生怕陷入教师为主的尴尬境地,完全不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回味于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我感受到他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是平等的、灵动的,充满了生机。我领略到了于老师妥善处理好了“沉”和“浮”的关系,当学生不需要时,他甘愿“隐退”,使自己淹没在学生中间,即“沉”下去;但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受阻、运行不畅时,于老师则义无反顾地“浮”出课堂,担当起疏通、顺畅之责任。汉代的班固说,“教育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称职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效仿的对象、攀登途中的引路人、黑暗中前行的明灯,此乃教师“主导”的实际内涵。请看于老师在课堂上的做法:
在朗读纠结点范读。
师:谁愿意读最难读的一部分?
(一生读:“有一天我去买菜……她的小嘴呼出的湿热气息拂过我的面颊,我的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
师:你读正确、流畅了,但没有完全走进作者的内心,看于老师,听于老师读。(于老师声情并茂地读起来)
师接着说:是的,作者17岁失去双腿,24岁只身一人到大城市,生活无依无靠,明明给了她温暖,听到明明要给她双腿,她怎能不落泪呢?你就是作者,体会她的情,把书捧起来,声音不要大,速度不要快,自己练自己的。
当听到于老师哽咽着读出“我的泪哗地一下子流了出来”时,我的眼眶也倏地湿润了,情不自禁地在笔记本上写下“情真意切”四个字。于老师的朗读感染了学生,打动了我,听者无不动容,为之叫好。此时的范读,不仅具有明显的实效,还讲究了艺术。当学生体悟不出作者听了明明的话后的心情,难以理解“我的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时,于老师恰到好处的范读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他范读时语言准确、表情到位、感情到位,真正给学生做朗读示范。言为心声,于老师范读后在洞悉学生心理、情绪变化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讲述作者的身世,更是帮助学生打通了与作者间的感情桥梁,使得学生由语言外在的形式深入到内在的意象,朗读有了质的飞跃。
在读书批注中示范。文章题为“番茄太阳”,在文中出现三次,每次均有不同的意味。于老师抓住这个契机,把正确理解“番茄太阳”的特殊含义当作学生学会做读书批注的最佳教学资源,和学生一起展开有序的教与学的过程。
师:“番茄太阳”表示有特殊含义,再读读课文,“番茄太阳”出现了几次?每次表示了什么含义?(学生潜心读书)
师:这位同学一边读一边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静心读。(学生交流汇报“番茄太阳”在文中出现的具体语句)
师:它们分别的含义是什么?在书上做批注。
(在交流的过程中,于老师利用实物展台逐一向学生展示自己所做的三次读书批注。第一处批注:这里的“番茄太阳”指的是明明心中的太阳,是明明想象中的太阳。第二注批注:作者把“番茄太阳”比作明明灿烂的笑脸。第三处批注:“番茄太阳”不只是明明的笑脸,此时还像太阳,感动了作者,感动了我们,人类有了爱的传递才有了文明的社会)
课进行到此处时,我被深深震撼了。我们的于老师一方面要求学生做批注,另一方面自己也如学生般在文本空白处工工整整地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给了学生批注示范。他不愧为匠心独运的大师,不落痕迹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于老师的教学态度更令我折服,对照自己,我低头汗颜,平日我是动口不动手的“君子”老师,仅吩咐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从未要求过自己也要同学生一齐去做。于老师去掉教师的高姿态,以学生学习同伴的角色出现,与学生共同读书,共同思考,共同批注,师生间零距离的教学意义非凡,影响深远。教育不是“叫育”,身教重于言传,实际的榜样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能产生巨大的影响。记得于老师在教学此环节中引用歌德说过的话: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读纸面,一只眼睛读纸后。他就是有“两只眼睛”的教师。
在学习写字时范写。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写字,于老师在点评学生写在黑板上的生字时发现写错的两个字:“茄”和“献”。他马上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范写这两个字,边写边讲述要领。我和学生们一起注视着满头银发的于老师一丝不苟地写字,我恍若也成了学生中的一员,明白了“茄”字中的“加”要均匀摆布在草头下边,懂得了“献”字左右两个部件须紧密靠拢。我在担任中高年级语文教学期间,过分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忽略甚至漠视学生的写字练习。放眼观之,写字教学成了中高段语文教师的教学盲点。于老师对生字的范写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在信息时代,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语文老师不能淡忘自己肩上的重担,责无旁贷弘扬我国悠久的、特有的汉字文化精髓,在汉字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汉字的外形美,感悟汉字的意蕴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虽然课已结束,但于永正老师的从容、祥和、淡定早已深深镌刻在我的脑海中。庆幸自己能亲身体验于老师的课堂魅力,领略于老师的师者风范。让我们共同记住于老师说过的话:当我们在学生面前打开语文及其他课本的同时,也就打开了自己这本书——一本有内容却无字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