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谋篇布局

第3课时 谋篇布局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要讲小学生写好作文基本方法的第三法——谋篇布局。

那么,什么是谋篇布局呢?谋篇布局就是理清结构,合理布局,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列提纲。整篇文章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文章无论长短都有一定的结构和关系,理清了文章结构,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小学作文常见的文章结构、构段方式有:

第一,“总―分”结构:由总述和分述构成,中心句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

(一)“总―分―总”构段

如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文《桂林山水》:先概括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从水、山、洞三个方面抓住特点,展开描写,最后整体描述桂林山水的美丽。课文开篇引用俗语评价来点明文章中心思想,引出后文。写桂林的水和山,又分别运用了“总—分”的写法。先把漓江水与大海、西湖作对比,然后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按由近到远的顺序,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的三大特点。介绍桂林山时,先与泰山、香山对比,写出了它的与众不同,接着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它奇、秀、险的三大特点,并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桂林山描绘得栩栩如生。介绍洞时,写出了洞的剔透、幽深、绚烂的特点。最后描写山绕水,水映山,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课文第一段与文章最后一句都采用引用的修辞手法,首尾呼应,展示了一幅“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画长卷,总结全文,让我们领略了桂林山水独具一格的美,同时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又如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开头提出小兴安岭的美丽,然后作者以“春、夏、秋、冬”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绘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迷人景色,最后总结出小兴安岭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在小学课文中,以及平时的写作中,“总—分—总”结构的方式最常见。

(二)“总―分”构段

六年级语文课文《索溪峪的“野”》就是“总—分”结构。课文先概括叙述,把走进索溪峪的整体感受概括成一个“野”字,然后具体描写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统编三年级课文《大自然的声音》也是“总—分”结构,课文先概括地写出了“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然后再紧紧围绕前文的“美妙”,具体描写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水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

(三)“分―总”构段

“分—总”结构,顾名思义,就是先具体叙述,最后再总结全文,概括中心。

第二,并列结构:不同事物、情况、方面、问题,文章的各部分内容没有主次之分。例如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老舍先生按“腊月初旬、除夕、春节、元宵节、正月十九”的时间顺序,描绘了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当我们的文章要按先后顺序记叙时,我们就要用承接关系来处理。常见的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地点变换的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

了解了文章常见的构段方式,咱们接着要学习列提纲。那我们应该怎样谋篇布局呢?咱们要突出一个“清”字,也就是说要清晰明白。

我们观察了橘子后,可以拟出以下的提纲:

中心:主要写“我”观察的橘子从外部到内部的样子,表达“我”对橘子的喜爱。

第一段:写“我”和妈妈去橘园摘橘子。

第二段:写“我”观察到的橘子的形状和颜色。

第三段:写橘子外部的果皮、气味等。

第四段:写橘子内部的汁和果核。

第五段: 写“我”把橘子给妈妈吃。

第六段:写橘子全身都是宝。

第七段:总写“我”爱橘子。

运用的写法:按从外到内的顺序写;比喻、拟人。

老舍先生说:“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我们列好了提纲,完成了谋篇布局,文章的整体框架也就成竹在胸了,习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思路清晰,言之有序了。当然,同学们还要结合作文的实际要求选择合适的构段方式哦。

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谢谢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