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更新教学观念,打破思维定势

习作是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习作教学包含着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及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养成,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中高学段习作教学分目标,具备科学的习作教学理念。教师改变以往习作教学中“轻过程、重结果”的观念,不仅关注学生写出的文章,更要关注学生的习作过程,要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给予鼓励和肯定,树立学生习作的信心。另一方面,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应积极了解学生的习作心理,经常反思写作教学实践的得失,不断总结写作教学的经验,努力探索学生的习作素养发展规律,从事实现自身写作教学观念的革新。

(二)有效精准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按照课程标准的习作教学目标,小学阶段的习作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纪实性习作、想象性习作和应用性习作,三者既有联系又各有不同,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打破陈规、“因材施教”,会更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能力。纪实习作教学要求既求诚又求精,教师的职责在于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追求诚和精,而不是对学生习作进行简单的等级划分。首先,营造真实的习作场景,让学生乐于纪实,模拟或还原成现实生活中各式各样、功能各异、目的不同的活动。其次,教给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方法,让学生善于纪实。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观察得到的材料经过大脑的加工整理,精心构思,通过交流、独立习作的方式表达出来,三者是有机融合的,统一在学生的认知学习活动中。最后,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真情纪实。指导学生关心生活、写真事,关心自我、写真心,关心他人、写真意,关心大自然、写真知,让他们体验到纪实习作真实的乐趣。

(三)习作探究教学,丰富学生阅读

从教师角度出发,对习作教学应该有所构思,有所设计,这样的习作教学才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愿望。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敢于创新和实践。现在倡导的探究学习就是以问题为出发点,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特点。教师可以尝试探究式教学,给学生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赋予学生及其习作活力。创设与学生环境及社会生活相应的场景,诱发学生认识矛盾,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深入思考和深刻体验形成对问题的认识,这样学生在习作中才能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自我想,我想自我心”,不仅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的能力和情感也得到了培养。

从学生角度出发,需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阅读和积累的重要性对写作不言而喻。在功利主义教育观念影响下,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是作文大全、范文,阅读营养单一,知识面狭窄。因此,造成了千人一面,语言平淡无趣。学生应扩大阅读的途径、拓宽阅读的范围,并在阅读中不断地积累素材,开阔视野,丰富阅历。

(四)联系生活实际,挖掘丰富资源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就要求面向小学生的习作教学脱离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之不尽”。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只有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从生活中取材,从生活中感悟,写出的作文才会具有真情实感,才不会出现虚假的语言,才能激发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将课外生活带入课内,将习作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将习作的课堂转变为生活的课堂。除了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以外,我们还可以将写作教学过程往前延伸,把学生引向生动有趣的活动和火热的社会中去。在作文前要有准备阶段,为了使学生有充裕的准备时间,可以把写作教学计划预先告诉学生,让他们采用多种形式,如观察、访问、参观、搜集作文材料、亲身体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