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招:刻画人物,巧用特写镜头

第一招:刻画人物,巧用特写镜头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著名作家朱自清笔下的父亲: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段话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爬月台时吃力样子和动作的描写,突出了父亲对我无私的爱,让每个读者感动不已。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对父亲动作的细致观察和准确表达。

我们看看这个同学所描写的一个淑女吃东西时候的样子。你觉得怎么样?

她端起碗,挑了几根菜叶,张开嘴巴,嚼着食物。

是的,这样的描写,让我们感觉不到这是一位淑女。你们觉得可以怎样进行修改呢?

同学们只要稍稍一动脑筋,就知道我们可以加上“她是怎么端起碗,怎么送到嘴边,又是怎么张开嘴巴嚼,吃完之后又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表现”。

我们看这是一个同学修改后的片段:

她(小心翼翼地)端起碗,挑了几缕菜叶,(慢慢地送到)嘴边,(害羞似的)张开樱桃小嘴,又(迅速)合上,(极小幅度地)嚼着食物,(还不停地用餐巾纸擦拭残留在唇角的油)。

修改后的这段话,优雅的淑女形象是不是跃然纸上了呢?这就是老师教给大家写好细节的第一招,巧用特写镜头刻画人物。

通过欣赏名家片段,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修改了一个片段,我们知道了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一定要关注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外貌、心理,就像导演在拍影视作品时的特写镜头,这样你笔下的人物才能活灵活现。

我们再来试一试:

他提起筷,端起碗,对着菜就是一夹,合着饭往嘴里送。

你能否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外貌的描写修改这句话,让我们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吃东西?

他急忙提起筷,端起大碗,对着菜就是一夹,合着饭呼呼地往嘴里送。嘴里的还没吃完,另一筷子又塞到了嘴里。两颊被饭菜塞得鼓鼓的,还有一粒米饭挂在嘴角上,还不时地抖动,发出“吧嗒,吧嗒”的声音。加上那两腮上的两团苹果红,乍一瞧,还真有点像一只正在进食的松鼠。

哈哈,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急性子。

他拿着筷子,停在了半空,半天都没有动一下,眼睛盯着桌上的菜,周围的人早已吃得风生水起,可他似乎成了一尊雕像,眼睛盯着桌上的菜,似乎想要数菜里有多少个辣椒段。终于他的筷子动了,朝着眼前的那盘菜,小心地夹起了一小片胡萝卜,慢慢地放在自己的碗里,又用筷子轻轻地将胡萝卜周围的饭粒拢了拢,再端起碗,头微微前倾,嘴巴缓缓地向碗靠近,靠近,终于,嘴和碗完美吻合,右手带动筷子将胡萝卜片和饭粒往嘴里轻轻一拨。左边的碗,右边的筷子再一次缓缓落下,他上下唇微微合着,慢慢地嚼着。

读了这段描写,是不是你也着急了呢?细节的描写,就能很好地体现人物个性,这样的描写,能使人物形象鲜活而灵动,让人印象深刻。这样的特写镜头是不是像我们画画时的工笔细描呢?

如果我们平常在写作文的时候能多一些这样的细致刻画,笔下的人物一定是生动形象的,鲜明的个性会让人过目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