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谈何容易”,品悟“爱”
(一)寻找适合的骨髓,谈何容易
合适的骨髓对小钱来说那么宝贵,是挽救他生命的唯一途径。然而找到合适的骨髓,容易吗?你从课文中哪儿读出了不易?
出示句子B:“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①从“才”和“有可能”让学生体会到找得谈何容易。
②“几经辗转”你是怎样理解的?想象一下,小钱家人和医务人员可能会在哪些地方找骨髓?(他们可能在杭州、上海、北京、黑龙江,甚至远赴新疆,西藏等地找过,到处奔波,到处询问,真是几经辗转啊!)
③是呀!十万人,茫茫人海,才有可能找到一个适合骨髓的人,而且只是有可能,不确定啊!真是谈何容易!经受了多少次失败的打击,对生命的绝望,才迎来这一线生机啊!带着这种感情再朗读这段话。
【评析: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让学生沉浸在作品中,读出语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二)地震中抽取骨髓,谈何容易
师:小钱的家人和医务人员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台湾找到了合适的骨髓,小钱的生命出现了转机,和其他的白血病患者相比,小钱是不幸中的万幸,可是找到骨髓那只是给小钱的生命带来一丝亮光而已,让我们读读课文3~5自然段,看看还有什么也是谈何容易的?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并在感受深的地方写下批注。
出示句子C:“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期待着他的骨髓。”
①这个青年刚刚经历的是一场怎样的灾难?
出示资料:“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台湾突然发生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死亡人数2735人,伤10002人,房屋倒塌不计其数,无家可归的达20万人以上。”看到这些数字,你有何感受?
②引读:地震,所带来的伤害无处不在,此时,幸免于难的他,不知道……,但是他知道……当余震再次袭来,大地开始颤抖,房屋开始摇晃,他得赶紧逃离,在空旷的地方保全自己的生命。但是,他知道……
师:同学们,一边是自己至爱的亲人生死不明,一边是素不相识的小钱在等待着他的救命骨髓,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选择?
师:同学们,不知道,并不表示他不关心,不牵挂,不担心,在这样的复杂的情况下,他却选择了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捐献骨髓,但是他的内心一定是极不平静,让我们用心贴近这位台湾青年的心,再认真读读3、4自然段,穿过字里行间,想一想,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呢?再写一写。
【评析:通过课堂练笔,让学生直抵台湾青年的内心深处,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心灵。】
出示句子D:“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同学们,我们可以想像每一次余震发生时的情景——大地颤抖,房屋随时都可能倒塌,人们惊慌失措……这一切多么可怕,而此时,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反应如何呢?
师:是啊,李博士和台湾青年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会面临死亡,在大家都跑到空旷地方寻求安全的时候,台湾青年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李博士也沉着站在手术台旁,难道他们不知道危险,不怕危险?那他们为什么不远离危险?
想象:当余震又一次发生了,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读到这,你体会到什么?(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出示句子E:“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①想一想:一次又一次的背后,台湾青年要忍受什么?(痛苦、死亡的恐惧、担心、着急)
师:一次又一次抽骨髓过程中,痛苦、可怕、担心、着急交织在一起,真是谈何容易呐!可一次又一次,许多次抽取都失败了,真是谈何容易!感情朗读这句,读出自己的感动。
②那为什么不推迟手术呢?请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学生交流:要与时间赛跑,与时间争夺生命。如果推迟了,就放弃了一个生命啊!)
③同学们,在这样的余震中,随时会有人员伤亡,生命危险,在这样的余震中做手术,谈何容易啊!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爱)这都源于对小钱的爱。
师: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从台湾青年身躯里涓涓流出的难道仅仅是骨髓吗?那么,从他的身躯里还流出了什么?
师:是的,这涓涓流出的是生命的火种,是美好的希望,是博大的爱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小钱对生命的渴望,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多么令人感动的一幕啊!读吧。
(三)长时紧张护骨髓,谈何容易
师: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生读第6自然段,说说这段中哪几个词最让你感动?(奔波、连夜)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出示李博士的行程:
10时20分,李博士从花莲飞往台北;
14时15分,由台北抵达香港后,立即飞往上海;
16时45分,飞机在上海降落;
20时50分,李博士直奔杭州;
22时15分,李博士乘坐的救护车开进了杭州的医院。
师:算一算,从李博士带着骨髓出发,到把这生命的火种送到小钱的身边,用了多长时间?(十二小时)这是怎样的12小时?用一个词语形容!(紧张、争分夺秒、扣人心弦、艰辛、辛苦、漫长、惊心动魄、疲劳、让人牵肠挂肚……)
看到李博士连夜奔波,你想说点什么吗?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的李政道博士,再深情地读读6自然段。
【评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环节教学,我构建了大的阅读话题,学生围绕“谈何容易”展开学习,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板块进行教学,顺学而教,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行思维训练。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刻理解文本的内涵。此时,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品质也深深印在孩子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