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复仇和惩罚
人们在讨论原谅的时候往往会提及正义。人们会说,按道理是不可以原谅一个人的,因为他并没有承担应有的后果。对方破坏了你在个人、家庭以及文化方面的行为准则,你还要原谅他,公理何在?
当一个人对你做了很可怕的事,尤其是错在对方的时候,原谅那个人看起来是很不合情理的。你甚至想要教训一下那个伤害你的人。但是,这样的想法会让你情绪上的痛苦永不消逝。至今,我还没有发现任何人在惩罚了对方之后还能得到幸福。
研究表明,通过复仇和正义达到的惩罚是人们早期大脑反应的一部分,而当时世界上的人口非常稀少,人类族群的规模也都比较小。在那样的时代,正义与复仇确实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想法。
一门心思想要复仇会一直激活我们大脑的奖励通路,就如同药物对药物成瘾者的刺激一样。但是,不同于当下流行的见解,有研究发现,惩罚别人会让惩罚者更多而不是更少地想到所谓的罪人,甚至会激发更强烈的复仇之欲——复仇并不能带来了结。这是因为,复仇的驱动力来自大脑中更为原始的情感中心。除此之外,复仇会带来一系列的报复,造成更多的麻烦。
迈克尔·麦卡洛博士(Dr.Michael McCullough)在他的书《超越复仇:原谅本能的革命》(Beyond Revenge: The Evolution of the Forgiveness Instinct)中提出,原谅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抑制我们复仇反应的行为,因为我们见到对方的机会会随着社会体系的增长而大大降低,原谅还能减轻复仇给我们带来的心理压力。原谅来自我们大脑的最高级功能区——新皮层的前额叶皮层。只有当被惩罚的人理解为什么会被惩罚时,复仇才似乎有那么一点意义。但是,通常施害者会认为惩罚过重而导致他们也想要复仇,从此冤冤相报何时了。
如果你没有对惩罚施害者抱有期待,或者并不指望他们悔改自己的行为的话,那也就无须原谅对方了。那种期待带来的情绪效应才是真正的问题。
实施了复仇之后,你可能会声称自己得到了满足,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复仇并没有给你的生活带来欢乐,很多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当一个人想要惩罚并伤害其他人时,他的举动被应激性的大脑支配着,而应激性大脑跟快乐与爱毫无关联。
哪怕施害者已经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了,我们想要复仇的心理仍旧无法消散。很多人对已经过世多年的父母仍然心存隔阂。他们仍然会在心里攻击他们的父母,即便这种攻击只能给自己带来痛苦。
“在你决定复仇之前,先挖好两座坟墓。”
孔子[2]
是非黑白看似十分重要。当你在自己愤怒的情绪中找到了正确、合理的理由时,你可能会在个人、家庭和工作中发现诸多困难。
当我们的价值观受到了挑战,行为准则被破坏,或者一个人、一个团体或国家的道德伦理被践踏的时候,我们期望正义可以得到伸张。道德典范、法律法规和制度准则是维持一个文化和社会的力量,它们也是维系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的纽带。
当一个人或团体在与我们的价值观对抗,或践踏我们的法律法规时,不管是在一对一的人际关系还是复杂的社会结构中,这个人或团体都会被排挤出去。只有当这个人或团体为他们的侵犯行为做出了明显补偿的时候,他们才会被集体重新接纳。
在法律系统中,这意味着服刑或完成社会服务。如果是个人情况,可能是道歉或赔偿损失。当他们试图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补救的时候,我们就更容易原谅他们。
当一个人或团体的行为与你的价值观或期望的行为准则不相符的时候,原谅他们就会困难一些。那么该如何原谅他们呢?又该如何伸张正义呢?当施害者对事情的理解跟你完全不同,任何形式的道歉或补救行为都不存在的时候,该如何释放自己承受的痛苦、愤怒和伤痛呢?这本书会教你许多释放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