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3:如果我原谅了他,那就代表我纵容他的行为,或是给他的罪行找了个理由。
2025年09月10日
误区3:如果我原谅了他,那就代表我纵容他的行为,或是给他的罪行找了个理由。
原谅不是纵容不好的行为,也不是为这种行为辩护。正如弗雷德·鲁斯金博士在其著作《为爱原谅:健康和长久关系的失落元素》中指出,如果我们纵容了这些罪行,就是承认这样的做法是没问题的,原谅也就因此没有必要了。当我们受到了伤害、悲痛欲绝之时,原谅总是非常必要的。一个药物成瘾者的家庭可能会原谅他的成瘾行为,但不会纵容他滥用药物。他们大概会尽其所能地阻止他再接触这些药物。
再比如,一个小孩子打碎了某样东西并且得到了原谅,但这不意味着他的家长会纵容他的这种行为。实际上,这个孩子可能要承担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承担的后果。虽然他承担了后果、接受了惩罚,但是这是充满爱与理解的,孩子也能从中吸取教训。不过,如果这个后果是家长大发雷霆,那就会给孩子造成恐惧并使其积累怨恨。研究表明,承担后果的做法在不发火的情况下会更加有效。
当我还在学校里做心理治疗师时,我经常会遇到心怀愧疚的家长,他们因为害怕会伤害到孩子的感情,担心可能会失去孩子的爱与认可,就因此放松了执行之前设定的惩罚结果,这就导致孩子并不会吸取教训。理想的情况是,当规则被打破的时候,需要由之前建立起来的、被贯彻理解的结果承担机制来发挥作用。
关于这一条误解还有另一个方面是人们经常陷进去的:如果我原谅了那个人,我就是低头认输了,这样别人就会认为我很软弱。
如果你也存在这样的想法,那么请这样想:你依旧带着那个人给你造成的仇恨、愤怒和心理问题,这算是赢吗?要记住,原谅是为了你自己,而不是为了他们。原谅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帮助,也可能不会。但我们能肯定的是,原谅对我们自己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