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3——直面你的心理防御机制

技巧3——直面你的心理防御机制

既然你已经尝试过从你认为的施暴方的角度来看待这个情况,那么现在是时候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了。

记住,捍卫我们的善良和正义是我们大脑中固有的模式。因此,正如我在第十一章中讨论的那样,我们会经常把自己所犯的错误从我们的大脑中移出,再转移到别人的身上。然后,我们会否认那些错误的行为是自己做的。这时,我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就是感到受伤害或愤愤不平。通过把所发生之事的责任都归咎于他人,我们似乎维护了理想中的自我形象。但我们需要勇气去思考并承认,我们对他人的指责可能源于投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为了使自己免受犯错的煎熬。

如果你能看到自己曾做过和这件你正在处理的创伤事件很相似的事,原谅就会变得更容易一些,因为你让谦卑进入了你的视野,可以更容易做到理解和同情。就目前而言,我们对“自己也会犯错”的自我防御机制已经被解除。但是,如果针对该行为的自我原谅还没有完成,它就有可能再次出现,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个疗愈过程中会有一个自我原谅的阶段。

下面这些问题可以帮你找到心理投射的迹象:

1.一个公正客观的观察者会怎样看待这件事情?

2.你是否给自己强加了一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一些有关面对心理防御机制的总结性问题:

1.通过问自己“一个公正客观的观察者会怎样看待这件事情?”使自己从这段伤痛中抽离。

2.看看自己是否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它不一定同样严重,但可能与你经历伤痛时的处境类似。你不一定是对他人做了这件事,也可能是对自己。

3.如果做过,那么问自己:

(1)我能否原谅这个和我做过同样事情的人?我能否原谅他打破了我心中不切实际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2)我能否原谅自己做过同样的事情?

到目前为止,你在处理这件事中已经做到:

1.检查你在抓住伤痛、心怀怨恨这件事上是否负有一定责任。

2.充分转换你的视角,让你能够看到施害者人性的一面。

3.了解你不切实际的期待。

4.找到那些无法落实的价值观和不切实际的规则。

5.对他人的观点拥有更多的同情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