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
在这种压力思维模式中,只有完全好的或完全坏的,没有灰色的中间地带。一个人在第一天可能是个大好人,第二天他可能就变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对于我们原始的应激性大脑来说,一旦被压力激活,就会通过最简单的方法辨别环境输入给我们的大量信息——只把危险或安全的筛选出来。这种思维方式对人际关系有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大女儿是个乖孩子,二女儿就是捣蛋鬼。但事实上,人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不是聪明就是傻、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是美的就是丑的,这是不现实的。人类是处在一定相对范围内的。
应激性大脑非黑即白的判断方式过于简单,而我们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这种简化的判断方式是不可行的。这种非黑即白的判断方式的最大陷阱是如何评价自己。如果你不完美,那么你就是失败的——错误是不被容许的。这也是自我原谅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我认识一个很聪明的姑娘,她曾在年轻的时候误入了一个邪教组织。尽管她很有能力,也曾经做过一些工作并且都能胜任,她还是会继续贬低自己,就因为自己曾经轻信过邪教头子的话,误入了歧途。因为这个错误,她只愿意去做一些卑微的工作。她对自己的评价是这样的:“曾经的我很聪明,但是现在的我很傻。”虽然知道自己曾经非常优秀,但是很多从虐待关系中走出来的女性都只会考虑比自己能力水平低的工作。这样的现象非常普遍。
为了克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麦凯博士(Dr.McKay)、戴维斯博士(Dr.Davis)和P.范宁(P.Fanning)在《思维与情绪:认知性压力干预的艺术》一书中告诉我们要按比例去思考。举个例子:“她的工作中有25%是不尽如人意的,但是剩下75%都很好。”再举一个例子:“他有60%的时候是自私的,但同时有40%的情况他可以非常慷慨大方。”又比如说:“我可能有15%的时候是个混蛋,但其他时候我还挺好的。”
如果你发现自己陷入了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通过这种按比例思考的方法,你可以更好地原谅,因为这个方法可以帮你脱离自己的评判。自我原谅在这种情况下非常重要,和原谅他人的不完美一样重要。
请记住:当我们去原谅他人的不完美时,我们其实也是在为原谅自己做锻炼和准备。
尝试一下:将自己讨厌的和谴责自身存在的行为或品质列一个单子,然后以现实的眼光去审视,用按比例的方法去思考这些问题。最后,逐条地原谅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