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10:我不能原谅那些人,因为他们还在继续伤害我!
如果一个人还在继续伤害你的感情,无论是有意还是无心,也不管是出于习惯还是不明事理,原谅依旧是对你有益的做法。虽然不可否认,这样做的确很难。原谅可以抹去伤害的痛苦,不管它是15分钟前刚刚发生,还是从现在开始的15分钟内重复发生。
身体和心灵受的伤害则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是身体遭受虐待,我们必须保护好自己。但如果我们别无选择(可能大多时候确实如此),原谅就会发挥它的作用。
著名励志作家伯尼·西格尔博士(Dr.Bernie Siegel)就在他的著作《生活处方》(Prescription for Living)中这样告诉我们:“原谅是健康和幸福生活的核心,它帮我们维护人际关系,还保护着那个给予原谅的人。”
伯尼·西格尔博士还在书中提及了另外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出自精神病专家罗伯特·科尔斯博士(Dr.Robert Coles)的著作——《危机中的儿童:关于勇气的研究》(Children of Crisis: A Study of Courage),讲的是关于鲁比·布里奇斯(Ruby Bridges)的故事,她是第一个进入白人小学读书的非洲裔美国小孩。
1960年,美国联邦司法警察不得不每天护送鲁比去上学,因为学校外聚集着一大群向她吐口水、不停叫骂的成年人。令科尔斯博士感到困惑的是,这个年仅5岁的孩子似乎完全没有因为这可怕的场面而受到情绪上的创伤。他后来发现,鲁比每天都会祈祷,原谅那些伤害她的人。
放下内心的不安还需要我们做到自我原谅,哪怕这些不安和烦恼还在持续产生。如果你拒绝尊重自己、无法原谅自己,那么就会陷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死循环,可能会像之前一样继续受到虐待。想要改变这个状况,你必须打破这个恶性循环,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自己从虐待和施暴者中抽离。这一步你可能需要一些专业的帮助。
在一个面向青少年的原谅小组中,我和克里斯蒂聊了聊,她告诉我她曾经的好朋友散播了一些关于她的恶毒谣言。被这样不公的状况压抑了很久之后,她的生活变得愈加糟糕,她也始终无法放下内心受到的伤害。在我们进行原谅疗愈的过程中,克里斯蒂转变了她对施暴者的态度,甚至连她的肢体语言都发生了变化。她开始在学校里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状态,在与人交往中也传递出截然不同的潜在信息。她开始不再觉得自己是一名受害者了。不仅克里斯蒂的自我感觉变得更好,她那个曾经的好友也感受到克里斯蒂态度的转变,因此停止了攻击。最终,克里斯蒂原谅了这位旧友。除此之外,她和男朋友之间的感情也变得更加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