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4 公平街道绿隔区减量实施机制探索
建设用地减量化主要集中在宅基地、工矿仓储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
(1)宅基地减量与农民安置
在对宅基地进行减量化之前,需要对现状宅基地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建立“一户一档”调查数据库,统计农民安置意愿,以此为基础确定后续宅基地减量与各类安置方式的规模、资金等。在充分掌握现状情况的基础上,根据上位规划及政策的约束性条件、当地自身发展诉求确定宅基地减量原则(见图11-7)。
图11-7|一户一档信息调查表
备注:集中居住安置意向只针对纯农户与混合户统计,为其提供多种集中安置的方式预选。对非农户和继承户引导退出宅基地。
以公平街道为例,街道的约束性条件主要有三点,一是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农村建设用地在现状基础上减半”;二是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三是占用规划道路红线、市政廊道的宅基地需减量(见图11-8和图11-9)。
图11-8|温江区公平街道居住用地建设情况汇总图
图11-9|温江区公平街道农民社区插空安置示意图
公平街道的发展诉求主要有三点,一是要保留村庄肌理,形成林盘聚落;二是减量其他集聚相对零散、交通不方便、远离公服设施的宅基地;三是根据“一户一档”的调查结果减量空闲宅基地。
对于减量化农民安置,提供多种方式供农民选择。一是进城上楼。结合规划与现状建设情况,梳理未建设的规划居住用地规模,公平街道可将老场镇作为统筹安置的重点区域,高效完成宅基地向城区安置,给绿隔区发展产业留出空间,作为温江区的示范试点。二是插空安置。通过对照保留林盘与地形图,梳理可以插建的林盘资源点。三是建设农民新型社区。农民新型社区建议靠近城区布置,提高公共设施共享利用水平,集约土地度。四是制定因地制宜、因户制宜的货币化补偿标准。根据“一户一档”的统计结果,对选择自愿退出宅基地、接受货币化补偿的农民,根据其农户、非农户、继承户等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补偿政策。
(2)工矿仓储用地减量
工矿仓储用地类型往往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潜力分析结合实地调研的方式进行减量难易程度的判断,最后和当地政府进行沟通讨论来进一步明减量化图斑。
潜力分析评价要素分为土地权属、污染能耗、建筑质量和经济效益等,通过层次分析法(AHP)进行综合权重计算得到各评价要素的综合权重,最终可计算出工矿仓储用地减量潜力的综合评价结果。
公平街道工矿用地减量化后的指标可以进行“拆二还一”使用,也可以进行存量利用。由于新的《土地管理法》对永久基本农田管理更加严格,未来绿隔区新增建设用地调整永久基本农田的难度很大,因此绿隔区需要充分利用现状存量的工矿仓储用地发展产业。
(3)其他建设用地减量
其他建设用地可根据现状调研结果,对有意向减量图斑进行减量,并可根据宅基地归并情况减量部分公服设施。通过进一步研究村级道路,对使用率不高道路降低等级,缩减道路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