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FACE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顶层设计和“四梁八柱”基本形成,国土空间规划进入了新时代。上海土地学会成立30年来,各位会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围绕国家建设和上海城乡发展的重大现实任务展开积极探索,从以耕地利用、保护和整治为重点到以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功能布局为重点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从以产业用地为重点的规划布局到“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统筹谋划,从“三个集中”策略到乡村振兴战略,从水、土资源的利用管理到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管理,从市区镇三级“两规合一”到“2035总规”的“多规合一”,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有力推动了上海大都市地区国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保护及国土空间的规划和治理。上海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成为行业认可的典范。随着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确立,迎来新的话语体系、新的专业语境、新的工作思路,对国土空间保护、有序开发、高效利用和高品质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有赖于理论层面的探索创新和实践层面的总结提升。为此上海市土地学会开展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主题的论文征集、评选与选编活动,准确而言,是国土空间规划领域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火花大碰撞,充分展现了广大会员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经验,并把先进的理念、适宜的方法、鲜活的实践汇集成这本论文集,以飨读者,同时也是对上海土地学会成立30周年的最好纪念。论文集具有三方面特点。

1.在超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深化发展方面具有较强的显示度。论文集立足于与传统空间规划的对比分析,从理论内涵角度诠释了国土空间规划的“拓展性”,剖析国土空间规划的功能定位与规划导向,尤其是指导思想、功能定位、规划内容、规划体系与规划方法等方面新要求;从实施保障前置的角度,重在协调好公平与效率的空间平衡关系、公权力与私权力的利益平衡关系、中央与地方的权责平衡关系、刚性与弹性的政策平衡关系。论文集围绕国土资源信息化研究,提出了“一套数据、一个平台、一张蓝图”的三个“一”信息化顶层设计框架,并通过统一数据标准、再造业务流程获得初步实践成果,从业务流和数据流融合的角度给出了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上海方案”并探索空间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手段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融合应用,体现了上海发展的地域特色。论文集以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为核心,探索土地用途管制向全域多要素多维度转变、国土空间管制刚性弹性相结合、强化国土空间管制的市场化手段和市场配置作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措施,进一步丰富了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

2.集中展现了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模式与实施路径研究成果。“乡村振兴、规划先行”是一个朴素永恒的道理,乡村振兴战略的长远性和全局性决定了必须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发挥好国土空间规划对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的引领作用。论文集系统研究了乡村地区的规划体系,构建了涵盖“村庄布局规划—郊野单元村庄规划—村庄规划设计”上海乡村地区规划体系,并着重研究阐释了郊野单元村庄规划的功能定位与目标任务,具体为郊野单元规划是乡村地区全地类、全要素的国土空间详细规划,承载规划实施的政策设计、行动安排、资金整合、路径选择等功能,是有效传导上位空间规划目标和统筹安排乡村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实施载体。论文集从微观角度研究乡村空间布局与技术方法,提炼出“城镇集中安置区(开发边界内)+农村集中归并点(开发边界外)+农村保留居住点(开发边界外)”三种类型的农民居住空间形式,侧重从空间布局和政策路径角度进行探索研究,为全国乡村地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上海样板”。

3.有效阐述了国土空间规划服务自然资源保护的引领与统筹作用。国土空间规划是有效配置各类国土空间资源的基础载体,是促进各类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前置条件。论文集围绕碳排放效应和自然资源要素空间布局等热点问题,通过长时间序列变化趋势量化国土空间用地结构与碳排放效应两者的关联程度,从生态效应角度探索了用地结构优化的技术方法;通过空间分区、土地景观、社会经济效益分析等手段,着重研究农、林、水等自然资源一体化布局与利用的规划思路。论文集关注绿隔区(绿色生态隔离区)的规划与实施管控,对标研究同类城市绿隔区的功能内涵与空间形态、建设规模与开发强度控制,汲取对标城市绿隔区的规划、建设和保护经验,并以正负面清单的方式设置绿隔区功能形态、产业发展准入条件和减量实施机制,为生态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道路。论文集聚焦“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指导下的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研究,探索了国土空间中生态环廊区域、乡村区域、城市区域差异化的分区分类空间整治与修复策略,并从规划编制、项目示范、科技创新、协作共赢四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国土空间整治修复工作开展的关键举措,为形成统筹国土空间自然资源保护大格局提供实践参考。

2019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