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 上海大都市区国土空间整治修复面临的矛盾及挑战
(1)从总量来讲,生态用地空间不足,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接近“天花板”
上海人多地少,自然资源紧约束现象逐年加剧。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快速扩张,建设用地占全市陆域面积(扣除崇明三岛)接近50%,为了更高质量的发展,“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将建设用地规模锁定在3 200平方公里,而2017年年底,现状建设用地规模已达3 169平方公里,在上海极度压缩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的近三年,年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依然达到每年20平方公里,新增建设用地空间极度紧缺。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以及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生态空间被挤压,上海市耕地、林地、水面面积大幅减少,郊野生态资源在近郊区呈现出零散分布状态,相比于大都市区居民对于绿色休闲游憩需求、对于生态空间渴求的快速增长趋势,生态空间不足问题彰显。
(2)从质量来讲,生态用地质量有待提升,低效不合理用地现象依然存在
从生态用地质量方面来看,生存环境破碎化现象严重、绿地面积小而散、水系人工化及部分支流和湖泊水污染现象严重,湖泊湿地面积萎缩、河海岸线开发利用过度,且生态系统化解城市热岛效应、净化空气的作用十分有限,地面沉降问题不容忽视。从总体土地利用效率来看,低效用地现象依然存在。截至2018年年底,城市开发边界外还存在约150平方公里低效、散布的工业用地,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大、布局散、空置现象凸显,2015年年底,农村人口260万,农村居民点用地514平方公里,占全市10%的人口占用全部居住用地面积的44%。农林区域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休闲游憩等多功能复合效应尚未得到有效发挥,相比于长三角其他城市,上海开展乡村旅游的乡村数量以及民宿数量明显偏少。
(3)从均衡角度来看,总体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与乡村相对凋敝态势持续之间的矛盾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快速增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与此同时,上海乡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农村人口以及农村从业人员数量逐年呈线性减少趋势,2017年年底,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总量仅为0.46%,且在近五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同时,乡村地区不同程度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水环境差、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居住环境差等系列问题,乡村传统适应性文化景观快速消失,大都市区乡村“灯下黑”现象明显,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凋敝态势持续等问题显著。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须统筹考虑大都市区乡村广大腹地空间的发展,改善区域生产、生活、生态面貌,维护和提升具有地域特色的江南文化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