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 引言

20.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产业兴旺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核心。而农村土地流转作为产业兴旺的关键,不仅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竞争力,还可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赋予经营者活力。但是与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相比,农地较为碎片化,土地产权也不够明晰,土地市场发展缓慢,相应制度体系有待完善。为此,国家实行了一系列农地制度改革及相关政策来推进农村农地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以促进农地和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配置。从201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到2016年8月中共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无不体现国家对农村土地市场的高度重视与探索。当前学者对农地流转市场的研究可概括为三类:一是农户农地流转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如主要探究了农业税费改革、土地确权及农地流出主体的兼业化等个人特征和劳动力转移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二是农户农地流转对其福利效应及生产效率影响的研究,如详细研究了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效率、粮食产量及农户收入的影响;三是基于制度变迁,着重研究我国今后农地流转制度改革的方向及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的出路。诸研究多以促进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为中心,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发展。

农地流转是农户在农村土地市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市场交易行为,市场调节的土地流转机制实质是把经营权作为商品,根据土地价格的信号自由进入土地市场,这就能让土地在效益原则驱动下,及时转移到最合适的使用者手中,用于最佳效益的项目使土地流向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以实现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然而土地流转问题不仅仅是土地流入和转出问题,还涉及转出农户的非农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转入农户规模经营的资金需求和盈利问题,以及土地供需双方的交易成本问题。因此,在推进农村土地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对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问题。而上海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无论是城镇化率还是土地流转率都位居国内前列,十分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对其农地流转市场现状及瓶颈的剖析,不仅有利于厘清农地流转中政府与市场的职责定位,更是对引领建设和统筹国内农地流转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上海土地流转市场现状的分析,深入剖析上海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发展所遇到的关键性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