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1 基准回归

24.5.1 基准回归

为了实证研究工业用地减量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推力、拉力和政策因素对工业用地减量化的影响效果,本文以2010—2016年上海市9个郊区县为例进行基准回归,从而进一步验证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回归结果见表24-3。

表24-3 模型基准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

首先,分析推力因素对工业用地减量化的作用效果。①企业污染(EP)加剧对推进工业用地减量化存在显著的积极作用,其有助于降低净增建设用地规模。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每增加1个单位,工业用地面积将下降0.581 3个单位。由此可见,企业污染是推动工业用地减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污染会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降低生态环境质量,给社会和生态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企业污染越严重,越有可能成为区域内的减量对象。②企业产值(EL)对工业用地规模存在正向影响。工业企业亩均产值每下降1个单位,净增建设用地面积将下降0.036 4个单位,企业低效成为推动工业用地减量化的重要因素。原因在于该类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低,税收贡献度比较小,大部分属于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企业,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比较大,是政府部门首选的减量对象。③农业技术水平(AT)提高使得净增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即农业技术水平提高阻碍了工业用地减量化。这与前文的理论分析相悖。原因可能在于农业技术水平提高,释放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但劳动力可能存在就近转移效应,因此村镇企业将吸纳更多的周边村民,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也将引导更多村民到村镇企业就业或吸引企业进入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增强了村民对村镇企业的路径依赖,增加了村镇企业减量的阻力。④耕地保护(LT)有助于控制净增建设用地规模,对工业用地减量化有积极作用。主要原因在于为严守生态环境底线、耕地保护红线等发展底线,政府部门逐步推动建设用地向耕地等农业用地转变,调整土地用途,加强耕地保护,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在这一过程中,低效工业用地将成为率先减量对象,逐渐退出市场,从而降低了工业用地规模,推动了工业用地减量化。⑤经济发展水平(ED)提高可以显著促进工业用地减量化。经济较发达地区对低效工业企业的减量意愿更强,迫切希望通过减量化来迫使低效企业退出市场,借助减量指标吸引高质量的企业进入,从而增加土地出让收益和税收收入。

其次,分析拉力因素对工业用地减量化的作用效果。①开发区内土地出让(LR)规模越大,越有助于推进工业用地减量化。开发区内的土地出让收益和新增企业预期税收收入要明显高于集建区外的减量企业,因此开发区内土地出让规模越大,地方政府进行减量化的动力就越强,进而可以显著降低净增建设用地规模。②开发区内单位面积工业用地税收(TC)增加对工业用地减量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开发区内单位面积工业用地税收增加导致区域内的工业用地面积上升,原因在于政府预期新增工业用地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进而可能会将更多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落到开发区内;而且政府将充分利用减量化过程中所获得的类集建区指标,吸引部分企业向类集建区集中,扩大了区域内的工业用地总规模。③在就业状况(EC)方面,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增加对工业用地减量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业用地减量化所产生的失业问题,吸纳部分失业人口进城就业,减小了工业用地减量化的阻力,有效拉动了工业用地减量化进程。④产业结构调整(IS)可以显著促进工业用地减量化。目前地方政府注重引进高附加值、高效率企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导致低效工业企业的竞争力不断下降,迫使低效工业企业逐步退出市场或进行区位转移,在一定时期内减少了区域内的工业用地面积,拉动了工业用地减量化。

最后,分析政策因素(D)对工业用地减量化的作用效果。减量化政策实施对促进工业用地减量化有显著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减少低效工业用地面积,推进工业用地减量化。原因在于虽然造血机制建立、拆三还一政策落实、资金补贴等对工业用地减量化造成很大压力,但政策实施所带来的资金投入、土地出让和减量指标流转,提高了村民、村集体、地方政府的收入水平和预期收益,使得各参与主体减量化的积极性比较高,且随着相关配套政策的不断制定和完善,政策的积极作用将更加凸显,成为推动工业用地减量化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