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背景

14.1 背景

20世纪70年代,上海的农村多以自然村落为主,但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设用地需求量的日趋增加,以及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成为阻碍农村稳定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在此背景之下,大力推进农村居民集中安置,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供给,缓解用地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松江区在农民集中安置过程中多以大规模、大范围的整体迁出,实施过程中部分结构良好、装修完善的农民住房被一律拆除,一方面,较高的拆除成本造成大量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区政府在提供农民安置房问题上日趋显得力不从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同年,上海市委发布《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沪委发〔2018〕7号),提出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上海2035”)。郊区农村是上海后续发展的战略空间,乡村振兴事关上海城市发展全局,必须要提高乡村规划科学性,优化乡村空间布局,提升乡村生态环境。村庄同时作为传统农耕文明与自然关系的载体,健康的村庄发展一方面有助于彰显上海特色、传统文化价值认同引领的江南田园;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构筑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人口、空间格局和功能、产业布局,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