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绿隔区起源及发展脉络

11.1.1 绿隔区起源及发展脉络

“绿隔”概念起源于英国,由城镇规划专家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的“田园城市”模式中提出,在城市外围应建有永久性绿地,并将其上升到控制城市空间发展的理论层面。莱奇沃思田园城市在两镇之间设置500公顷的农业用地作为缓冲区。到了20世纪20年代,这一理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即在城镇与乡村之间划定的清晰的物理边界,防止城市无序蔓延。

1927年,大伦敦区域规划委员会认为,绿带不只是单纯农业用途,还可以作为运动场地或者类似精神病院等机构用地。继1945年的大伦敦规划明确设置绿带后,1947—1955年,英国相继颁布了城乡规划法以及一系列通告和规划政策指引,在国家层面上确定绿带的核心规划功能为:①核查一个大面积建成区的进一步增长;②防止邻近的乡镇发生合并;③保持乡村特色景观。至此,绿带规划进入由国家开发的有序集中规划时期。

进入21世纪后,在城市发展的新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很多地区也出现了绿带用地保护与市场发展亟需用地之间的矛盾,各地区都不断探索绿带规划的改革路径。部分地区引入了“绿楔”政策,绿楔相比绿带具备更强的灵活性,可以根据经济发展和土地使用需求进行更改。以刚性绿带为主、弹性绿楔为辅的政策结合,成为控制城市无序增长方面的主要手段,以此适应地区发展压力的转变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