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5 农村居民点分类引导
根据搬迁意愿调查,农村居民对改善居住条件的意愿强烈,且接近半数的村民希望搬迁至农民新村。因此,针对不同的现实条件,同时尊重农村居民意愿,需合理引导村庄住宅分类发展。
(1)进镇归并
进镇归并所涉及拆迁的居民点主要受工程、三高沿线和其他不可避免的因素的影响。
叶新公路拓宽工程(见图14-6):叶新公路有现状的12米扩宽至45米,两侧规划有20米的绿化带,因此,受此次扩宽工程的影响,扩宽后北侧红线外围20米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将拆除。
图14-6|叶新公路拓宽工程因素动迁影响分布图
高铁(见图14-7)、高压燃气及高速公路(见图14-8)影响:主要根据《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高铁线两侧50米范围内房屋强制拆除,《上海市高速公路管理办法》高速公路用地外缘起算向外30米的距离为建筑控制区范围。同时,A30高速规划红线两侧50米范围规划为绿化防护带,防护带内不得有建筑物。
图14-7|高铁因素动迁影响分布图
(2)村内归并
该引导方式主要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同时达到集约土地资源的目的。
交通不便(见图14-9):由于目前黄桥村老龄化严重,且部分居民点交通欠佳,离公共服务设施较远,而1 000米左右的步行距离是绝大部分老年人可以接受的距离,因此,规划建议离公共服务设施1 000米以外的居民点进行搬迁,统一归并到村内集中安置区。
图14-8|高压燃气及高速公路因素动迁影响分布图
图14-9|交通不便因素动迁影响分布图
零散用地(见图14-10):根据《上海市村庄规划编制和管理导则(试行)》规定,村庄独立零散用地不利于集中配置村庄公共服务设施,住宅需尽量集中布置。另外,导则中还指出,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应注重其依水而居的乡村风貌,而北六勤河、北十二勤河及北十八勤河两侧环境较好,农村居民点用地相对集中,公共服务设施相对齐全,因此,对于距离水岸两侧较远的且零散的居民点进行拆除。
图14-10|零散用地因素动迁影响分布图
(3)保留及翻新
该引导方式主要针对黄桥村内产业发展的需求,节约用地,合理转型升级。
水岸两侧居民点:村内北六勤河、北十二勤河及北十八勤河两侧保留依水而居的建筑,翻新部分建筑质量较差的建筑。
产业扩展(见图14-11):由于目前村内第三产业已初具规模,村域北部已建有浦江源温泉森林度假村,中西部有在建的集垂钓、采摘、餐饮为一体的黄桥门休闲农庄,村内的旅游经济基本成型并有扩大规模的趋势。另外,大部分村民有意愿参与旅游经济的开发,发展民宿的条件也基本成熟。因此,保留及翻新临近村民住宅,对有意愿发展为民宿的住宅,进行内部修整,涉及居民进镇归并安置。
图14-11|旅游产业扩展因素动迁影响分布图
(4)集中建设区(村内归并)选址
集中建设区选址主要考虑三个方面:
①建设区应靠近公共服务区,且靠近公交站点等必要条件,服务半径及对外交通均应满足需求。
②尽量满足村民意愿,靠近村委会周边及公共服务设施。
③充分考虑村委会意见,建设区希望设置在村委会西侧。
因此,集中建设区规划在北十二勤河两岸,靠近村委会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如图14-1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