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序
国土空间规划
1 新时代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1.1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目标
1.1.1 需要破解部门分割的瓶颈
1.1.2 需要破解区域分割的瓶颈
1.1.3 需要破解条块分割的瓶颈
1.2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功能定位与规划导向
1.3 协调好四大关系是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重要保障
1.3.1 公平与效率的空间平衡关系
1.3.2 公权力与私权力的利益平衡关系
1.3.3 中央与地方的权责平衡关系
1.3.4 刚性与弹性的政策平衡关系
1.4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紧要任务
1.4.1 深化跨区域性的国土空间协调规划研究
1.4.2 建议按四类主体功能区域构建差异化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1.4.3 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梳理与补漏工作
1.4.4 关注我国国土空间关系演进中的新机制与新问题
参考文献
2 发达国家和地区国土空间管制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
2.1 引言
2.2 发达国家和地区国土空间管制经验
2.2.1 以用途和密度、容积分区为主的国土空间管制
2.2.2 以控制城市扩张、保护农地为核心的国土空间管制
2.2.3 土地开发许可和发展权限制为主的国土空间管制
2.2.4 兼顾刚性和弹性特征的国土空间管制
2.3 对我国国土空间管制制度的启示
2.3.1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应向多要素多维度转变
2.3.2 国土空间管制要刚性和弹性结合
2.3.3 强化国土空间管制的市场化手段和市场配置作用
2.4 国土空间管制框架设计建议
参考文献
3 乡村振兴视角下大都市远郊乡村空间规划探索——以崇明区陈家镇郊野单元(村庄)规划为例
3.1 引言
3.2 新时期大都市乡村的发展定位
3.3 大都市远郊乡村的发展特征
3.3.1 劳动人口流失,老龄化现象严重
3.3.2 用地结构失衡,土地利用低效
3.3.3 产业发展乏力,缺乏造血机制
3.3.4 公共服务体系薄弱,乡村社区活力不足
3.3.5 风貌特色迷失,乡土文化受冲击
3.4 近20年来大都市乡村地区规划演进
3.4.1 早期(2000—2008年)——重系统、重形态、轻落地的传统乡村规划
3.4.2 探索(2009—2015年)——“规土合一”后初步探索乡村规划落地通道
3.4.3 转型(2016至今)——新时期大都市乡村空间规划体系构建
3.5 乡村振兴视角下崇明区陈家镇郊野单元(村庄)规划实践
3.5.1 基于潜力评估模型,构建全域统筹、分类引导的镇村发展体系
3.5.2 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优化村庄布局
3.5.3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营造宜居乡村社区
3.5.4 优化存量土地资源,振兴乡村特色产业
3.5.5 基于地理国情数据统筹自然资源,保护生命共同体
3.6 结语
参考文献
4 乡村振兴战略下上海市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国土用途管制特征研究
4.1 引言
4.2 上海市村庄规划的国土用途管制政策语境
4.2.1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管制职能定位
4.2.2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村庄规划资源配置导向
4.2.3 上海市总体规划下的村庄土地利用规划框架
4.3 城乡发展差异对上海市村庄规划国土用途管制的影响
4.3.1 当前上海市乡村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管控特征
4.3.2 乡村“三生一体”发展特征对全地类统筹的需求
4.3.3 乡村社区治理特征对管制公共性理解的差异
4.4 上海市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国土用途管制特征分析
4.4.1 实用性之一:生态管控的底线强制要求
4.4.2 实用性之二:目标导向的管控精细程度
4.4.3 实用性之三:适应动态的混合用途管制
4.5 结语
5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上海市规划资源信息化顶层设计实践初探
5.1 政策背景
5.1.1 国家层面
5.1.2 市级层面
5.1.3 局级层面
5.2 上海市规划资源信息化建设现状
5.2.1 规划资源信息化现状
5.2.2 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5.3 初步设想与实践成效
5.3.1 规划资源信息化建设初步设想
5.3.2 初探成效
5.4 展望
6 空间信息技术融合与空间规划体系精准实施
6.1 引言
6.2 GIS+BIM,空间信息技术融合新趋势
6.3 打通GIS+BIM的关键所在
6.4 GIS+BIM助力空间规划体系精准实施
自然资源与生态
7 上海市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效应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7.1 引言
7.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7.2.1 数据来源
7.2.2 碳排放总量测算
7.3 土地利用结构碳排放总量计算结果与分析
7.3.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7.3.2 碳排放变化情况
7.4 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7.4.1 灰色关联度模型
7.4.2 关联度测算结果与分析
7.5 结论与建议
7.5.1 结论
7.5.2 建议
参考文献
8 农林水一体化研究思路探究
8.1 引言
8.2 技术路线
8.3 研究范围及对象
8.3.1 研究对象—农
8.3.2 研究对象—林
8.3.3 研究对象—水
8.4 农、林、水重叠解决方案
8.4.1 农林水重叠总量分析
8.4.2 农林水重叠解决原则与思路
8.4.3 主要模式
8.5 小结
参考文献
9 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与土地治理的探讨
9.1 引言
9.2 项目定位
9.3 土地规划策略
9.3.1 功能更新
9.3.2 文化共生
9.3.3 产业创新
9.3.4 生态引导
9.4 市场分析及预测
9.4.1 旅游资源分析
9.4.2 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分析
9.5 设计方案
9.5.1 外围大地景观区
9.5.2 核心生态景观区
9.5.3 集中服务配套区
9.5.4 农场生活风貌区
9.6 土地景观总体方案
9.6.1 规划指导思想
9.6.2 景观设计原则
9.6.3 土地规划方法
9.6.4 土地分区利用布置方案
9.7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9.8 结论
10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上海大都市区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初探
10.1 引言
10.2 国土空间整治修复内涵分析
10.2.1 生态修复概念及实践的发展历程
10.2.2 生态修复词源及词义辨析
10.2.3 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内涵分析
10.3 上海大都市区国土空间整治修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0.3.1 上海大都市区国土空间整治修复面临的矛盾及挑战
10.3.2 上海大都市区国土空间整治修复具备的优势与机遇
10.4 上海大都市区国土空间整治修复的策略分析
10.4.1 综合施策,突出大都市区国土空间整治修复特点
10.4.2 分区分类,推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整治修复
10.5 推进上海大都市区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关键措施
10.5.1 开展国土空间整治修复规划编制研究
10.5.2 重视国土空间整治修复项目示范引领
10.5.3 加强国土空间整治修复科学技术创新
10.5.4 打造协作互助共赢的国土空间整治修复生态圈
参考文献
11 国土空间规划下的绿隔区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探讨——以成都市温江区公平街道为例
11.1 绿隔区的背景研究
11.1.1 绿隔区起源及发展脉络
11.1.2 绿隔区及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1.2 案例研究和经验借鉴
11.2.1 大城市绿隔区案例研究
11.2.2 经验总结
11.3 成都市温江区绿隔区生态价值利用分析
11.3.1 成都市绿隔区发展历程
11.3.2 西控绿隔区的发展政策
11.3.3 温江区绿隔区发展问题:优质本底资源与价值转化不足的冲突
11.4 国土空间规划下的绿隔区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11.4.1 国土空间规划下绿隔区分区划定
11.4.2 国土空间规划下科学使用公平街道绿隔区发展空间
11.4.3 以清单的方式进行绿隔区企业招引计划匹配性分析
11.4.4 公平街道绿隔区减量实施机制探索
参考文献
乡村振兴
12 从政策聚焦型向设计引导型转变的美丽乡村建设——以青浦区王泾村、朱浦村为例
12.1 概述
12.2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问题
12.2.1 政策影响较大,地方自筹动力不足,村民能动性较弱
12.2.2 以点状治理为主,管理粗放,缺乏系统整体考虑
12.2.3 部分政策分工不明,造成推诿和重复浪费
12.3 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思路探讨
12.3.1 坚持整体规划整体打造,分步实施
12.3.2 对接上位规划,力保产业空间
12.3.3 以村民需求为中心,聚焦身边的变化
12.3.4 长效治理的探讨
12.4 结论
参考文献
13 上海乡村振兴模式与实施路径初探
13.1 乡村振兴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13.2 上海乡村现状发展情况
13.2.1 乡村人口
13.2.2 乡村产业发展
13.2.3 乡村用地与风貌
13.2.4 乡村治理与配套建设
13.3 上海乡村振兴政策举措与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
13.3.1 政策举措
13.3.2 现有实施抓手与目标
13.3.3 遇到的问题
13.4 上海乡村振兴核心问题探讨与模式探索
13.4.1 乡村分类
13.4.2 乡村振兴所涉及的要素与角色作用
13.4.3 乡村振兴模式探索
13.4.4 政府在乡村振兴中的建议角色
参考文献
14 松江区农民集中安置探索——泖港镇黄桥村村庄规划
14.1 背景
14.2 松江区农民集中安置的主要问题
14.2.1 建筑容量存在缺口
14.2.2 资金压力大
14.2.3 农民意愿的变化
14.2.4 其他共性问题
14.3 黄桥村村庄规划中对于农民集中安置的探索
14.3.1 区位
14.3.2 人口概况
14.3.3 土地使用现状
14.3.4 农村居民参与方式
14.3.5 农村居民点分类引导
14.3.6 规划居民点引导策略
14.4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15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上海远郊农业镇郊野单元规划探索——以崇明区绿华镇为例
15.1 引言
15.2 郊野单元规划的基础性阐述
15.2.1 持续完善的空间规划体系
15.2.2 面向实施的开放性规划平台
15.3 乡村振兴背景下上海远郊郊野单元规划编制的演进逻辑
15.3.1 乡村振兴的政策环境适应演进逻辑
15.3.2 远郊农业镇的空间差异适应演进逻辑
15.4 实例分析——以绿华镇为例
15.4.1 绿华镇郊野单元概况
15.4.2 分村引导与产业架构
15.4.3 人地协同
15.4.4 减量、存量、新增规划及实施引导
15.5 结论与启示
16 大都市区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研究——以上海乡村地区发展为例
16.1 引言
16.2 上海乡村地区发展历程与特征
16.3 上海乡村地区发展模式
16.4 上海乡村地区发展面临主要问题
16.4.1 建设用地严格管控与放活市场存在矛盾的问题
16.4.2 宅基地节地导向与农民意愿导向的问题
16.4.3 政策不够灵活存在一刀切的问题
16.4.4 规划刚性管控与弹性引导的矛盾,如何平衡近远期的问题
16.5 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7 新时代上海村庄规划的探索和实践
17.1 引言
17.2 上海郊区乡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17.2.1 产业支撑和集聚不够,产能能级不高
17.2.2 农民居住相对分散,农村建设用地效益低、功能弱
17.2.3 综合服务设施配置滞后,难以吸引人才
17.2.4 人口“倒挂”明显,老龄化问题突出
17.2.5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剪刀差”约束乡村发展
17.3 新时代上海乡村规划的总体要求
17.3.1 上海乡村的总体功能定位
17.3.2 乡村规划指导思想
17.4 嘉定区徐行镇伏虎村村庄规划实践
17.4.1 现状特征
17.4.2 规划思路
17.4.3 规划方法
17.4.4 规划策略
17.5 结语
参考文献
18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上海大都市区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初探
18.1 背景情况
18.2 上海乡村规划工作基础
18.2.1 第一阶段(2008年以前)
18.2.2 第二阶段(2008—2012年)
18.2.3 第三阶段(2013年至今)
18.3 新时期上海乡村面临主要问题分析
18.3.1 农民生产和居住分散现象突出、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18.3.2 乡村规划基础较为薄弱
18.3.3 乡村配套支持政策缺乏顶层设计
18.3.4 土地资源紧约束下乡村地区的空间资源亟待挖潜
18.4 对策路径构建
18.4.1 构建规划体系
18.4.2 加快完成村庄布局规划全覆盖
18.4.3 创新编制郊野单元村庄规划
18.4.4 通过村庄设计强化郊野地区风貌管控
18.4.5 做好规划实施配套政策设计
18.5 启示
参考文献
土地利用
19 上海市黄浦江滨江地区土地利用与公共活动大数据分析
19.1 引言
19.2 分析目标
19.3 滨江地区现状用地情况
19.3.1 用地标准
19.3.2 现状用地统计
19.4 手机信令大数据分析
19.4.1 活动热点地区分析
19.4.2 市域关联度分析
19.5 用地类型与公共活动分布分析
19.6 小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20 上海农地流转市场化发展的思考
20.1 引言
20.2 上海农地流转市场的现状
20.2.1 上海农地流转规模及流转率
20.2.2 农地流转形式及流入主体
20.2.3 流转合同签订情况
20.2.4 仲裁机构队伍建设情况
20.3 农地流转市场的关键性问题
20.3.1 土地要素价格信号模糊
20.3.2 对流转土地用途的行政干预
20.3.3 本地土地流转市场的进入壁垒
20.4 两点建议
20.4.1 加快建设市级农村土地流转公开交易市场
20.4.2 探索建立种粮指标流转市场
参考文献
21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三块地”主要问题博弈及对策
21.1 引言
21.2 我国农村“三块地”改革历程研究
21.3 农村“三块地”面临的主要问题博弈
21.3.1 城镇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的“攻守”的博弈
21.3.2 农村大量闲置用地与土地集约发展的矛盾
21.3.3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农地征收制度的博弈
21.4 解决农村“三块地”问题的主要对策
21.4.1 做好农村土地资源的整体顶层设计
21.4.2 完善农村土地市场政策性服务平台
21.4.3 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机制
21.4.4 建立农村土地管理的监测与预警机制
21.5 结论
参考文献
22 大都市近郊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探索——以浦东新区康桥镇为例
22.1 引言
22.2 现状与问题分析
22.2.1 贡献镇域经济并带动就业
22.2.2 用地效率高于《低效工业用地标准》
22.2.3 产出效率与高等级园区有较大差距
22.3 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思路
22.3.1 整体规划,零星转型
22.3.2 公私合作,利益分享
22.3.3 产城融合,功能提升
22.4 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策略
22.4.1 完善产业空间布局
22.4.2 提升产业价值链
22.4.3 加强政策分类引导与服务
参考文献
23 城镇工业用地低效用地再开发的策略研究
23.1 引言
23.2 加强对工业用地转型的支持力度
23.2.1 现状问题
23.2.2 探索实践
23.2.3 创新建议
23.3 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制度的适应性
23.3.1 现状问题
23.3.2 探索实践
23.3.3 创新建议
23.4 加强土地增值利益分配机制
23.4.1 现状问题
23.4.2 探索实践
23.4.3 创新建议
参考文献
24 基于推拉理论的工业用地减量化影响因素研究
24.1 引言
24.2 文献综述
24.3 理论分析
24.4 研究设计
24.4.1 变量选择
24.4.2 数据来源
24.4.3 模型构建
24.4.4 描述性统计分析
24.5 实证结果分析
24.5.1 基准回归
24.5.2 断点回归
24.6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