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 发展建议
面对上海市乡村振兴中政府主导、市场缺位的问题,本文认为应学习江苏、浙江等地区的先进经验,在试点地区探索民间资本的介入,适度放开规划的管控力度,面向不同类型的乡村地区指定差异化政策,以及充分征询农民的意见。
①学习江苏、浙江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在试点地区探索民间资本的介入。譬如杭州东梓官村,首先是村民自发发展民宿、乡村休闲产业,形成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随后政府引入设计师打造艺术村落,并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更多消费者来到东梓官村旅游或休闲,从而带动村落发展。像万科东罗村,则是借助民企的力量,通过企业、政府、村集体三者形成合资公司,打造乡村振兴的平台,实现村庄改造、产业导入、农业发展。
②建议适度放开规划的管控力度。在上海2035中明确了开发边界外建设用地的减量化,但是这个过程只是体现在图面或数字中,实际情况中则千差万别,存在多种情况。譬如,在某镇乡村地区的一处企业,即肯德基在上海的肉食加工基地,企业效益好、地均产值高,但是由于10年前企业落地时不存在现在的规划导向,因此建设在乡村地区。但在目前严格管控下,要求必须减量化。而这样做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乡村经济、是否是政府的管控目的。
③建议面向不同类型的乡村地区制定差异化政策。上海乡村地区尽管人口规模小、经济比例低,但同样存在内部发展的差异。近郊地区由于紧邻城市开发地区,土地价值高,经济发展活跃,村民大多已经实现非农产业化。农民迫切希望通过宅基地置换,撤并上楼,实现资产升值。但远郊地区仍为农业地区,譬如,青浦西部地区、松江南部地区、奉贤大部分地区、金山大部分地区。农民大多以企业就业或务农为主,房产市场不活跃。他们更希望保留原有的农村生活方式,而非撤并上楼。
④建议充分征询农民意愿。目前在这一轮乡村振兴工作中,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实现了农民生活的改善、乡村建设面貌的提升,以及农村产业的发展。但是农民的利益仍未能充分的体现。譬如,在土地指标节约的导向下,农民住房条件尽管在建设质量上实现了提升,但是建筑面积却缩水较大。建议在村庄设计阶段就充分征询老百姓的意见,不仅让设计师做方案,而且要老百姓亲身参与规划方案的制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