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2 分村引导与产业架构

15.4.2 分村引导与产业架构

(1)分村引导

结合村镇区位、产业、自然、文化等资源条件,以乡村振兴五维度为参照,构建评价体系,明确村庄发展方向及职能,保障各村协同及差异化发展,各村发展潜力如图15-3所示,发展类型如图15-4所示。

图15-3|绿华镇乡村发展潜力

综合型城镇:绿华镇区结合镇村结构优化方向、产业发展方向及人口变化趋势,加速城镇配套的完善,依托区位优势提升镇区对周边区域的服务带动效应。

城乡统筹型村落:华星村,承接乡村地区人口积聚,完善服务配套,依托产业振兴项目保障乡村积聚劳动力的就近就业。

休闲旅游型村落:绿港村,依托资源禀赋,围绕特色小镇、乡村公园加速乡村休闲旅游发展。

农业生产型村落:华西村、华荣村、绿园村,依托广阔的农用地资源,发展现代农业、养殖业。

生态保育型村落:华渔村、绿湖村受水源地保护、生态廊道建设限制,规划为撤并村,人口逐步向城镇区域转移,未来以生态服务职能为主。

图15-4|乡村发展类型

(2)产业架构

聚焦农业产业、工业企业、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结合现状发展、潜力评估、政府意愿、市场导向,明确包含华西村、华星村及绿港村在内的产业潜力区域,作为未来产业用地集中布局的区域,同时也作为人口集中引导的方向性空间,并最终形成郊野单元区域产业发展引导分区,如图15-5和图15-6所示。

图15-5|乡村产业结构

图15-6|乡村产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