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蔡苗苗,吴开亚.上海市建设用地扩张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关系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4):499-505.
[2]樊高源,杨俊孝.土地利用结构、经济发展与土地碳排放影响效应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10):177-184.
[3]范建双,虞晓芬,周琳.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碳排放效率增长及其空间相关性[J].地理研究,2018,37(11):2177-2192.
[4]郭自强,吴开亚,周峰.上海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与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6,61(21):5479-5482.
[5]黄锐.基于灰色模型的土地利用与碳排放关系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1(6):856-861.
[6]嵇少丞.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M].科学出版社,2009.
[7]李乐乐,徐占军,杨娜等.山西省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率及其优化策略[J].山西农业科学,2019,58(3):476-481.
[8]李小康,王晓鸣,华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关系及机理研究[J].生态经济,2018,34(1):14-19.
[9]刘思峰,谢乃明.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8.
[10]孟梅,崔雪莹,王志强.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的关联测度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8,38(2):178-182.
[11]石洪昕,穆兴民,张应龙等.四川省广元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0,32(3):101-106.
[12]孙赫,梁红梅,常学礼等.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及其空间关联[J].经济地理,2015,35(3):154-162.
[13]孙贤斌.安徽省会经济圈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益[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3):394-401.
[14]唐川,许强.强震区城市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研究内容与方法探讨[J].工程地质学报,2009,17(1):56-61.
[15]陶云,梁红梅,房乐楠等.烟台市土地利用结构与能源消费碳排放关联测度[J].水土保持通报,2016,35(5):156-161.
[16]王刚,张华兵,薛菲等.成都市县域土地利用碳收支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7,32(7):1170-1182.
[17]王胜蓝,周宝同.重庆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60(4):94-101.
[18]文枫,鲁春阳.重庆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时空格局分异[J].水土保持研究,2016,31(4):257-262,268.
[19]杨国清,朱文锐,文雅等.20年来广东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与效率空间分异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9,28(2):332-340.
[20]殷跃平.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初步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2):1-8.
[21]袁凯华,甘臣林,杨慧琳等.建设用地扩张与碳排放增长的EKC验证及特征分解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9,32(1):56-64.
[22]袁凯华,梅昀,陈银蓉等.中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变与影响机制[J].资源科学,2017,39(10):1882-1895.
[23]张思齐,陈银蓉.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相关效应[J].水土保持研究,2017,32(1):244-249.
[24]赵荣钦,黄贤金,钟太洋等.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碳效应评估及低碳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7):220-229.
[25]郑亦伶,苑韶峰.基于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时空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上海国土资源,2013,33(2):33-36.
[26]周勇,赵伟.西安市土地利用结构碳排放核算及低碳优化研究[J].生态经济,2018,33(5):21-25.
【注释】
[1]张珂,女,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就职于上海广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主要研究方向:土地规划与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