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上海乡村地区发展历程与特征

16.2 上海乡村地区发展历程与特征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上海乡村地区经历了3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2003年的农村市场化发展阶段。农村地区发展经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等发展战略。这一阶段农村地区由贫穷落后,逐渐走向富裕。第二阶段是2004—2011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阶段。以2004年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代表,推进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第三阶段是2012年至今,即十八大以来的新时期,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开展的乡村振兴战略。上海持续推进以村庄改造为平台的美丽乡村建设,包括道路路面硬化、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村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以及宅前屋后的环境美化等。村民普遍反映环境更加整洁了、村庄更加美丽了、服务更加完善了。

尽管乡村地区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点,但上海乡村地区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普遍表现为如下几个特征。

农村人口流失严重,整体活力不足。一方面,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人户分离现象明显,以松江区叶榭镇为例,人户分离占到50%左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失,导致农村产业发展没有持续的动力。另一方面,农村老龄化现象严重,经调查上海郊区各镇60岁以上人口普遍占到30%以上。人口老龄化及人口流失导致乡村地区人气不足,宅基地空置率较高,整体缺乏活力。

建设用地规模较大,土地利用粗放低效。上海市农村地区建设发展一直缺乏管控,经历数十年无序蔓延式发展,建设用地规模普遍较大。以松江区叶榭镇为例,整个农村地区建设用地规模为镇区的四倍,占到全镇域建设用地的80%。建设用地主要为农村宅基地和工业用地,占到建设用地的70%左右,土地利用十分粗放低效。经统计,奉贤区农村宅基地面积户均为493平方米,金山区约为470平方米,整体偏大。工业用地零散布局于各村,多为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制造企业,占地面积普遍较高,用地低效。

产业发展受限,动力不足。上海市乡村地区产业发展十分受限,经调查,农民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第一产业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产值较低,增长乏力。以松江区叶榭镇为例,农业产值虽位于全区第二,但是在整个产业体系中产值仅占到2.4%。休闲农业由于背靠上海2 400万人口红利,发展前景较好,但是建设用地一直没有合法地位,市场活力不足,发展十分受限。且近一两年,由于大棚房整治,大量的休闲农业项目被拆。农村地区工业多为作坊式的传统工业,近些年受减量化影响,整体产值下降十分明显,产值不高且影响力在逐步减小。

配套服务支撑不足,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上海乡村地区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较低,仅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且配套体系不够完善。农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基本配置为“三室两点”即村委会、活动室、医务室、室外健身点及商业网点。整体缺乏像综合活动用房(红白喜事用房)、文化活动室、室内健身室等高能级的公共配套设施,同时由于老龄化现象严重,缺乏为老服务配套设施。农村宅基地由于布局零散,市政管网较难敷设,导致市政配套支撑不足。农村道路断头路较多,体系性有待完善,部分路面质量较差,需进一步整治提升。

风貌缺乏引导,文化流失严重。上海乡村地区整体受太湖流域冲刷形成,水网密布,宅、田、水、路相嵌,江南水乡肌理明显,水乡文化凸显。但是近年来农村风貌缺乏整体引导,文化流失十分严重。且上海近年来由于严格控制宅基地的新建和翻建,现状宅基地普遍建于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以金山区亭林镇为例,宅基地建于80年代及以前的占整个宅基地的75%以上。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建筑风貌普遍较差。同时由于上海乡村几十年来宅基地建设整体缺乏风貌引导,导致建筑风格中西拼贴明显,建筑风貌杂糅。其中20世纪70、80年代建筑基本上为多为传统的江南水乡风格,白墙灰瓦,双坡或四坡屋顶;20世纪90年代墙面以大面积面砖贴面为主,颜色多样,仿欧式多坡琉璃瓦屋顶;2000年以后,墙面以贴面、粉刷为主,颜色以暖色系为主,仿欧式多坡屋顶。河流水系由于农业耕作,经历了截弯取直、支流填埋,自然风貌整体破坏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