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2 分区分类,推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整治修复

10.4.2 分区分类,推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整治修复

借鉴国内外生态整治修复案例,基于大都市区国土空间整治修复的综合性和精细化特点,上海大都市区国土空间整治修复要分区分类开展、精准施策。

①在重要生态区域,推动以自然生境保护修复、提升,水土环境协同治理,生物多样性保育等为核心内容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工程。聚焦“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生态修复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在生态敏感区域,推动低效污染建设用地减量退出,实施生态修复,守好生态底线;在生态环廊重要节点推动郊野公园建设,夯实生态基底,兼顾人们休闲游憩需求;在河湖海岸线实施蓝色岸线及湿地保护修复工程,维护和提升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大都市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②在乡村区域,积极推动以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农村居民点整治以及多功能农用地整治为核心的乡村全面革新。聚焦“2035”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农林复合生态区,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生态廊道规划区、薄弱村集中区域,大力推动低效建设用地减量,为区域发展消除污染、腾挪空间;聚焦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高压走廊沿线和环境影响整治区域、生态敏感区域,在符合规划、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经济可行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分类引导,推进农民集中居住。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的运用,实现小城镇区域范围内的总体空间腾挪、基础设施条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农业的接二连三发展,切实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及农民生活水平,实现乡村区域的全面振兴。

③在城市区域,推动以市地整治及城市更新为核心的低效用地再开发与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在“2035”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开发边界内,以提高城市活力和品质为目标,推动土地利用模式由外延粗放扩张向内涵式效益提升转变。以小型地块的更新和特殊风貌地区的保护式更新为主,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生态质量、增加公共活动空间;以工业用地转型发展为核心,提升城市区域用地效率;以城市绿道建设、城市公园建设、高架道路沿线绿化建设、绿色屋顶建设等推进城市区域生态网络形成,提升城市生态系统质量,联结城乡绿色生态空间(图10-1)。

从网状的绿廊、面上的乡村区域、中心城区到点上具体已经建成以及正在实施的一个个土地整治项目、郊野公园,分区分类开展,总体形成大都市区国土空间整治和修复的总体格局。

图10-1|“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市域用地规划布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