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2 关联度测算结果与分析

7.4.2 关联度测算结果与分析

(1)灰色关联度测算结果

根据式(7-3)至式(7-9)测算出2009—2016年上海市各用地类型分别与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及人均碳排放的关联程度,具体结果见表7-4。

表7-4 2009—2016年上海市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及人均碳排放关联度测算结果

(2)关联度横向比较分析

据表7-4,各土地利用类型均以超0.7的高值与碳排放总量呈显著关联。其中,园地、林地、建设用地与碳排放总量的关联度相对较高,分别为0.847 4、0.810 4、0.781 6。上海市草地面积相对较小,园地、林地因面积较大而承担主要的碳汇功能。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占上海市碳排放总量的99%,因此作为主导碳源,其与碳排放总量的相互关联较为紧密。

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强度的整体关联度较高,各用地类型间差异较小。其中,林地与碳排放强度以0.766 7的关联度高居第一。研究期间,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各类用地面积动态变化,林地占比降幅较为明显,面积减少并向其他用地类型转化,碳排放量相对增加。且因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基数较大,林地虽作为主导碳汇用地,仍无法进行完全碳中和。故碳排放强度对林地变化相对较为敏感,且变化趋势随时间变化而愈发显著。

土地利用结构与人均碳排放量整体呈高关联度。其中,水域及未利用地、建设用地与人均碳排放量的相互关联较为紧密。水域及未利用地兼具碳源与碳汇功能,建设用地是生产生活过程中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故与人均碳排放量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

(3)联度纵向比较分析

据2009—2016年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总量的关联系数,分析其时间变化趋势(图7-1)。据图7-1,各土地利用类型与碳排放总量的关联系数随时间变化呈大幅波动状态。其中,耕地与碳排放总量的关联系数随时间变化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M型多阶段波动趋势。2009—2012年、2014—2015年为关联系数增长阶段,2012—2014年、2015—2016年为关联程度弱化阶段。耕地与碳排放总量的关联系数变化幅度较大,可见随着耕地利用方式以及生产方式的改变,耕地作为碳源与碳排放量增加的相关关系正逐渐减弱。园地、林地与碳排放总量的关联系数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该现象与园地、林地作为主要碳汇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草地、水域及未利用地与碳排放总量的相互关联程度则为先增后减,这一变化与草地、水域及未利用地面积的逐年减少紧密关联。建设用地与碳排放总量关联系数的变化趋势与耕地恰好相反,整体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W型交替变化趋势。2009—2010年、2014—2015年为关联程度下降阶段,2010—2014年、2015—2016年为关联程度增强阶段。可见建设用地与碳排放总量的关系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城镇化阶段具有差异化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