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1 乡村振兴的政策环境适应演进逻辑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描绘好战略蓝图,强化规划引领,科学有序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上海在2018年7月的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中指出,要把乡村作为超大城市的稀缺资源,作为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作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空间,并于11月出台了《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打造“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和“幸福乐园”,实施六大行动计划,落实三大保障机制。作为上海乡村地区发展建设的核心规划依据,如何适应并凸显乡村振兴的政策性要求就成为郊野单元规划内涵持续完善的重要方向之一(见图15-1)。
(1)乡村振兴战略的统一逻辑
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管理有效、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要求而言,良好的生态本底与舒适的居住环境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战略核心在于乡村地区的产业体系完善与活力塑造,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乡村居民的生活富裕,这期间乡村治理的效率及乡村社会文化的约束影响则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2)乡村振兴战略的辩证逻辑
①生态宜居:其是乡村振兴的环境基础。一方面,生态环境具有典型的外部性特征,这里的“生态”一词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要满足乡村居民的生存需求,典型的乡村生态环境体现为嵌入体系型生态空间,既利用有限的生态空间发挥高效的生态效能,其二指在满足既定区域乡村居民需求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发挥生态体系的外部性效能,服务于城镇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如植入休闲游憩、健康体验等内容的本底网络型生态空间。宜居一词着重聚焦服务配套的完善程度及使用效率额,从经济性的角度出发,其分为城乡统筹配置型与独立系统配置型。
②产业兴旺:其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和核心内容,产业兴旺是对乡村地区产业发展状态的正向表述,而对于区域差异的客观性而言,通过量化的形式难以进行界定,因此笔者认为可从两个层面进行判读,其一,是否有基于现状产业基础的合理产业体系架构预期,其二,是否具有实现产业体系架构的可行路径,简而言之,即是否有可预期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③乡风文明:其既应该是蕴含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五千年历史传承的乡村农耕文明,又应该是能够体现具有现代工业化、城乡化发展和特征的现代文明,是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相互融合与发展的“乡风文明”。
④治理有效:其是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乡村的“治理有效”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善治”的必然要求,它应该既体现治理手段的多元化和刚柔相济,即法治、德治、自治的“三治合一”,又应体现治理效果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所满意,并且具有可持续性和低成本性(城乡关系与行政选配:乡村振兴战略中村庄发展的双重逻辑)。
⑤生活富裕:其是乡村振兴的民生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消除乡村贫困,持续增加乡村居民收入,同时缩小城乡居民在收入和公共保障方面的差距,实现乡村人口全面小康基础上的“生活富裕”。笔者认为,乡村振兴过程中产业发展要与生活富裕形成因果关系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因此对于乡村地区居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程度是判读生活富裕状态的重要标准。
图15-1|乡村振兴演进逻辑
(3)乡村振兴视角下的郊野单元规划响应
分村引导,形成郊野单元区域乡村振兴发展的合力。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乡村地区发展状态的整体预期,郊野单元多以镇域为规划编制单位,相应地,这一预期所对应的是整个郊野单元区域的乡村发展水平,对于郊野单元内不同行政村而言,需要差异化引导后形成乡村振兴的合力。因此,本文基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从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维度出发,对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导向的不同乡村发展类型进行划分,包含4种类型,如图15-2所示。
图15-2|乡村振兴发展类型
生态保育类: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涉及大面积的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对产业发展造成一定的限制,乡村文化构成丰富且可参与产业化进程,产业发展导向多聚焦一三产业融合,相应的地方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受到产业发展限制的影响而缺乏足够动力,需要诸如财政支付转移等制度性路径作为生活富裕的保障。
城乡统筹类:多靠近城镇区域,配套依托镇区较为完善,拥有一定的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基础,人口适度集中,同时由于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可提供较多工作岗位,因此生活水平有持续提升空间。生态环境相对于乡村地区有一定的差距,但生态系统的构成较为完整,乡村文化多作为管制型支撑内容。
农业生产类: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占据主导地位,以农业生境为主。由于第一产业承载了大部分就业岗位,因此随着现代农业体系的架构,无论是以规模及加工农业为代表的一二产业融合,还是以农业加旅游的一三产业融合,都由于直接劳动参与度低,而需要通过一定的制度创新机制保障乡村居民生活富裕的目标实现。
旅游发展类:乡村整体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一定的文化产业化基础,因此,乡村居民自发的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并初具规模,但受限于区位、配套、资金等因素,乡村旅游进一步升级发展遇到瓶颈。
综合以上类型,乡村振兴作为整体发展目标的同时需要考虑分村的发展基础与整体目标的差异,扬长避短的进行乡村发展的系统架构,形成乡村振兴的发展合理,保障郊野单元整体乡村振兴发展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出发,郊野单元规划需要产业架构先行,形成基于现状的可预期的产业发展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