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GIS+BIM助力空间规划体系精准实施
通过GIS+BIM的集成应用,可以创新空间规划实施的标准体系和流程体系,以信息化促进城市治理模式更新,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一是全周期记录规划生长过程。遵循空间规划从编制到实施完成的客观规律,将其划分为“现状评估、总体规划、控详规划、方案设计、施工监管、竣工验收”六个阶段,建立起数字化现状BIM0—总规BIM1—控规BIM2—设计BIM3—施工BIM4—竣工BIM5—现状BIM0的迭代闭合流程,形成从规划到现实的数字映射。
现状评估阶段生成现状空间信息模型(BIM0)。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植被、地质勘测、生态环境、建成现状、管理运维等信息,通过现状评估支持下一步规划与管理的优化完善。
总体规划阶段生成总体规划信息模型(BIM1)。本阶段包括规划纲要、总体规划、总体层面的专项规划及相关导则等,BIM1模型是审查控规成果文件的基本依据。
控详规划阶段生成控制性详细规划信息模型(BIM2)。本阶段包括各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建筑风貌要求等,BIM2模型是出具规划条件、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的基本依据。
方案设计阶段生成设计方案信息模型(BIM3)。本阶段对应建筑工程的建筑专业扩初深度,市政工程的主体专业初步设计深度,地质勘察专业应达到详细勘察技术要求,其他专业达到方案设计深度,形成设计方案信息模型。
施工阶段生成工程施工信息模型(BIM4)。本阶段对应施工图编制及项目施工阶段,建设单位将工程施工信息模型等规定的交付物提交平台进行备案,BIM4模型是相关管理部门核发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的基本依据。
竣工验收阶段生成工程竣工信息模型(BIM5)。本阶段对竣工BIM进行预审以及发起多方联合验收,在验收合格之后完成BIM5电子归档,并进入BIM0阶段,形成闭合。
二是全时空的数据信息融合。在数据全汇聚、自生长的同时,GIS+BIM创造性地提出了规划建设数据管理的标准体系。该体系贯通数字空间和实体空间的业务标准、技术标准,以GIS为基础,通过自主可控、开放统一的数据格式和统一数据交换标准,使得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筑信息模型(BIM)和物联网信息(IOT)深度融合。通过编制规划、地质、地信、建筑、市政(包括给道路、排水、综合管廊、电力、燃气、热力)、园林、水利、城市家具等专业的数据交付标准,并开创性提出统一数据转换标准,实现规划建设管理六个BIM阶段数据的全流程打通,为数据全链条的共享和使用创造了条件。
三是全要素的管理规则贯通。以政府管理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控风险为目标,根据相关技术指南、技术导则、技术规范、相关政策等,以多规合一、多管合一的理念构建覆盖审查、监测、评估、预警等多种需求的指标体系,共同形成点状工程(包括一般建筑、市政建筑、园林工程等)、线状工程(包括道路、桥梁、管线、隧道、水工工程、生态工程)“全量无损”的数字管控指标,打通六大阶段中规划-建筑-市政-勘测等专业的指标关联关系,结合城市-组团-社区-邻里-街坊-街块-地块-建筑-构件等多尺度空间单元,对各项工程的空间布局、位置坐落、空间占位、功能业态、开发总量、高度控制、空间影响等进行机器管控,实现从总体规划、控详规划到具体项目层层传递、全局联动的业务规则和管控模型。
四是全方位的廉政风险防范。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通过GIS+BIM技术审核,既提高审批效率,又强化机器管控,对可能出现人为干预以及可能造成管理缝隙的风险点进行系统梳理和问题查找,科学确定超预值标准,实行动态优化调整,通过“三个自动一个人工”,即自动审核、自动预警、自动监管和领导过问干预的管理机制,来规范权力,防止在规划实施中出现风险失控的问题。通过打造数据铁笼,在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同时,确保廉洁规划、廉洁建设。
(本文有借鉴雄安新区规划建设BIM管理平台相关成果。)
【注释】
[1]刘利锋,男,高级工程师,就职于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要研究方向:空间规划、自然资源、城市建设领域审批改革、管理创新和信息化、智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