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引言

8.1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从规划到实施的逐步推进,农林水一体化建设也逐步从战略层面渗入实施层面,森林覆盖率、河湖水面率等可量化指标愈来愈受重视。在土地刚性制约与土地供给有限性矛盾突出的背景下,上海可腾挪空间十分有限,如何在非建设用地空间上复合利用,既保障农业生产的用地需求,又落实生态建设指标成为一项挑战。此外,随着乡村“三生”项目的不断推进,现有农、林、水重叠区域协调问题,也成为相关职能部门的“痛点”。

根据文献资料,目前农林水一体化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农林水一体化系统的研究,孙家驹在考虑解决未来粮食、淡水、生态安全问题时,提出农林水需从分道扬镳转向一体化发展,模仿自然森林系统,逐步构建农业系统的自平衡、自循环功能。但从已有文献来看,农林水一体化系统的研究绝大部分是关于农林复合利用的研究,且从研究层次上划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宏观研究主要指研究农林复合利用的作物品种选择、合理的间距、复合利用模式研究等,微观研究则是研究农林复合利用的养分利用规则、水分利用效率等。

二是农林水一体化相关评价研究。目前,农林水一体化评价研究也是以农林复合利用评价研究为主,从评价内容的层次上具体划分,可与农林水的研究内容相对应,也与宏观性评价研究和微观性评价研究相对应。宏观性评价研究主要是对农林复合模式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或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微观性评价研究如农林复合系统中物种间水肥光竞争机理分析与评价、农林复合系统水热资源利用率的研究。

三是从政府工作机制角度研究“农林水”联动工作机制。朱建江在总结嘉定“农林水”联动工作机制时指出,“农林水”联动是针对上海当下涉农政府职能部门机构设置、事权和财权归口管理现状和统筹难点而提出的有助于巩固和提高上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工作效率的理念和解决问题的路径。

但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仅是从“农林水”一体化系统或“农林水”工作机制角度分析的,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农林水一体化”系统与行政管理结合的研究,对实际工作的具体指导意义相对较低。本文以上海某区为研究范围,通过对各研究对象进行数量和空间叠加分析,旨在厘清“家底”,统一认识,同时针对不同层面的农林水重叠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以及该方案需要的政策支撑,从实施层面促进农林水一体化,提升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