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2 远郊农业镇的空间差异适应演进逻辑
上海远郊区域农业镇发展必然面对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双减趋势,基于此判断,本文提出远郊农业镇郊野单元规划编制的核心在于人地协同,抓手在于宅基地安置方案的编制。
(1)双减趋势研判
对于上海市远郊区域而言,产业基础多较为薄弱,以农业为主,存在一定规模的低效乡镇企业,提供了郊区镇大部分的就业和税收,但是随着上海建设用地减量化进程的推进,地方低效企业逐步关停减量,而现代农业体系的发展使农民转变为产业农民,规模农业的机械化生产进一步导致乡村劳动力过剩。与此同时,公共服务及收入水平的差异导致乡村地区劳动人口外流,大乡村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较高,有鉴于此,未来远郊区域乡村人口必然是持续减少的,相应形成的空置宅基地规模也必然持续升高。
(2)人地协同预期
基于双减趋势的研判,根据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其基础是生态宜居,同时要兼顾地方建设用地的减量要求,因此就要对人口规模及构成进行精准判断和预期,并对人口的分布进行合理引导,以此为基础通过与产业体系的匹配保持甚至提升乡村地区的发展活力,实现乡村振兴的整体目标。一言以蔽之,即对人地协同的科学预期,其中人指乡村地区常住人口,而地特指宅基地。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减量化并非牺牲远郊城镇乡村发展的权力,而是基于科学的判断和全局优化,以远期预期为目标,结合近期发展诉求稳步推进建设用地集约化使用,其根本目的在于倒逼乡村地区寻求高质量发展路径。
(3)差异安置抓手
对于大部分的郊区镇而言,随着劳动人口流出及老龄化造成的宅基地空置是土地利用不集约的重要因素,产业发展受限而短期难以寻求突破的情况下,如果任由这一趋势延续,地方政府会形成巨大的财政压力,同时更会导致乡村发展陷入恶性循环。但是也要看到郊区镇乡村居民对于居住环境改善有着两种极端的态度。其一极端期望,多见于人户分离的情况,期望通过安置获取升值价值,其二极端抵触,多满足于现有居住环境,认为集中居住无法保障其利益诉求。本文认为,通过时间换空间,近远期结合推进实施的方法,依托减量化政策获取建设用地及资金支撑,是盘活乡村地区发展的可行路径,因此以差异化安置为抓手,推进乡村地区宅基地减量对于远郊农业镇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