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打通GIS+BIM的关键所在

6.3 打通GIS+BIM的关键所在

目前在规划编制阶段,通常会采用的CAD、GIS软件,在设计、建造、运维等规划实施阶段,市面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BIM技术应用软件,虽然有像IFC等数据标准一样能完成不同软件间的数据传递,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数据损失,数据可用性较差;并且不同软件间,对不同数据版本的兼容性存在较大问题。对于目前规划实施、监测中迫切需要的GIS+BIM平台从过去对BIM软件的严重依赖中解脱出来,为今后GIS+BIM数据的集成应用留出空间。

打通GIS+BIM的关键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GIS+BIM的管控指标体系。以多尺度空间单元为载体,梳理规划-建筑-市政-勘测等专业的关联关系,以及总体规划到控详规划到建设项目的指标传导规则,形成层层传递、全局联动的精准智能决策系统,保障开发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和管理的综合管控。指标体系拟定原则以落实公共职能、改革行政审批为核心,将城市规建管需要管控的核心指标作为审核内容,落实简政放权。规建项目中涉及生态保护、城市规模、公共安全等直接影响城市发展与建设的控制指标被设定为项目报批时要审核的“审查指标”。指标类型分为审查指标、监测指标和备案指标3类,分别应对不同的监管周期和管控力度。审查指标为规建项目报规报件的依据,覆盖的内容包括生态环境、开发容量、功能业态、公共空间、形象风貌、公共设施、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管控内容,如三线划定、容积率、用地功能混合度、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监测指标包括城市总量承载、运行效率、环境质量和资源集约等方面,如人口规模、交通流量、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备案指标主要为施竣工阶段的备案信息,主要包括设备信息、材料信息、养护信息等内容。依托上述指标体系,对规划实施可进行各类体检评估。

二是建立GIS+BIM的交付标准体系。数据交付标准并非从模型生产维度制定指标全覆盖、全管控的行业标准,而是根据规监管指标体系解译相应的模型数据和属性信息形成相应的数据交付要求,在不降低管控力度的同时,综合考虑城乡规划和工程设计的实现程度。数据交付标准包含规划、建筑、市政、地质、水利、园林景观等专业,内容涵盖空间布局、公共服务设施、综合交通、市政公用设施、生态环境与蓝绿空间、综合防灾、地下空间、建筑控制、城市设计及其他专项。

三是建立统一数据转译格式。在前述交付标准中,通过对特定需求的分析、拆解,得到规划、地质、市政、建筑、城市家具等各类数据需要交付的统一数据指标,为保证这些指标数据的交换流转、不同阶段中的数据应用,还应对数据的记录格式进行标准化,用公开、标准的数据库格式记录各行业交付的数据,以保证后续应用中对BIM数据的无损读取,这种数据生成的原则是记录的专业数据内容应与交付标准对接,满足业务需求;要保障数据的准确性,保证交付的信息模型、电子文档/图纸间的一致性;模型数据在内容、格式上应保持开放性,以满足BIM应用软件的多样性要求;所有模型数据应采用统一的单位制、统一的坐标体系与高程。要适应城市建设的多行业、各阶段需求;应有数据版本升级管理功能;要符合国家现行的标准规范,与国际通行标准相适应,与GIS、BIM、物联网(IOT)工程相互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