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1 综合施策,突出大都市区国土空间整治修复特点

10.4.1 综合施策,突出大都市区国土空间整治修复特点

相比于一般城镇区域,大都市区人口集聚,经济密度大,人地矛盾以及资源环境紧约束形势更加严峻,面临的空间资源问题更加综合、更加复杂,推动乡村振兴及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都需要采用综合性的、跨学科的手段来统筹解决。

纵观土地整治的发展历程,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到土地整治、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整治对象更加综合、目标更加多元、方法手段更加多样。从本质上来讲,国土空间整治修复,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厂综合整治、叠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动空间结构的调整优化,实现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有效配置;通过工业用地“退二进三”、城市空间更新、低效工业用地减量、农村居民点整治、多功能农用地整治等提升国土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对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升国土空间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打造美丽国土。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保护修复生态系统,三者相互补充、相互联结,是整体性、系统性优化区域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区域国土空间品质的重要政策工具(贾文涛,2019)。

纵观世界各地经验,各大城市群均在不同时期关注到生态环境问题、乡村发展问题,并利用土地整治修复工具推动乡村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分析大伦敦、大巴黎、大芝加哥等地的最新一轮规划以及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改造案例、纽约高线公园、韩国清水川、香港郊野公园等案例,可以得到以下启示:①从规划层面锁定城市总体生态格局予以保护和建设,重视绿色斑块的连通、农林地的保护及其绿色休闲功能的发挥;②注重文化价值的挖掘与传承,尤其是历史遗存的保留和再利用;③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④注重根据区域实际情况采取独特的手段和解决方案。“上海2035”总体规划、已经开展的郊野公园建设、深坑酒店矿坑改造等项目探索也呈现出了同样的特点和趋势。

综上,大都市区国土空间整治修复,一是具备综合性的特点,需要针对复杂问题采取综合手段统筹解决;二是具备精细化的特点,需立足上海大都市区特质及工作基础,根据不同区域不同项目因地制宜,精细化设计、施工,以细节、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