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法律文化资源(第3辑 2019)》简介
《西北法律文化资源(第3辑 2019)》这本书是由.杜睿哲主编创作的,《西北法律文化资源(第3辑 2019)》共有231章节
1
《西北法律文化资源》编辑委员会
学术咨询专家:张晋藩 於兴中 谢 晖 编辑委员会主任:李玉璧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杜睿哲 编辑委员会成员:杜睿哲 吴国喆 李玉璧 王 勇 牛绿花 ...
2
西部学界的忧思与欣喜——《西北法律文化资源》序
谢 晖[1] 在当代中国的学术格局中,西部地区和中、东部地区一样,都是我国学术整体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学术事业作为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其也理所当然应被置于国...
3
目录
目 录 《西北法律文化资源》编辑委员会 西部学界的忧思与欣喜——《西北法律文化资源》序 学术前沿 古今之间:中国古代法律形式与法律体系的重新讨论——“重新认识中...
4
学术前沿
...
5
古今之间:中国古代法律形式与法律体系的重新讨论——“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法律形式和法律体系”学术研讨会会...
张晋伟 陈美媛[1] 暨中国法律史学会成立七十周年之际,2019 年5 月25 日,由中国法律史学会东方法律文化分会主办,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中华法系与法治...
6
一、中国古代法律形式和法律体系
杨一凡《明代典例法律体系的完善与事例的作用》,首先对“明代法律”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分别就“明代的法律体系”和“明会典”发表了学术观点。在对前者的论述中,杨...
7
二、传统法律文明专题研究
李俊强《浅析岳麓秦简中的“廷卒乙廿一”令》认为,“廷卒乙廿一”令是《岳麓书院藏秦简(伍)》中“廷卒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道徼外来为间及来盗略人”之类的犯...
8
三、回顾与反思
与会期间,各类思想火花的迸发、各种学术流派的争鸣,充分展现了当前法律史学研究的百花齐放。学者之间相互借鉴、求同存异,不仅拓宽了自身的学术视野,更对今后法律史学的...
9
上下求索:中国法律史学七十年艰苦发展历程——“回顾与前瞻:中国法律史学研究七十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赵力苇 李邢琪[1] 2019 年10 月26 日至27 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主办的“回顾与前瞻:中国法律史学研究...
10
一、学术史瞰:法律史学研究七十年
以“法律史学研究七十年”为主题,张晋藩等七位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回顾与点评了七十年来中国法制史学的发展。张晋藩《中国法律史学七十周年回顾展望》将中国法律史学的发...
11
二、古史论新:中国古代法专题
第二个专题收录的参会论文可以分为法律制度史专论、清代法制史、法律思想与法文化史三个领域。...
12
(一)法律制度史专论方面
朱勇《“官法同构”:中国古代的大国治理之路》以清朝为例对“官法同构”的制度建构模式进行了系统探讨,认为它以“君、官、民”三者为主体,以调节君官关系、官官关系、官...
13
(二)清代法制史专题
清代法制历来是我国古代法制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法制典型反映了中华法系的优缺点,其独特的民族立法,在中国法律史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
14
(三)法律思想与法文化史
春秋战国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极其活跃,碰撞出了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思想与文化。 杜文忠《“道”之法意》系统考察了儒家“道”的理念及其对...
15
三、法制变革:近代法专题
第三个专题是:法制变革——近代法专题,参会论文主要从近代法律思想与法制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与中华法系研究两个角度进行研讨。...
16
(一)近代法律思想与法制变革
张仁善《民国法律史研究的多维视角》从时间度、空间度、事实度、效应度四个维度对民国法律史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他认为,时间度上民国法律史研究可划分为“清末、民初...
17
(二)新中国法制建设与中华法系研究
谢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军事审判制度》从六个方面对新中国的军事审判工作进行了考察,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逐渐成立了军事法院、审判日本战犯的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审判庭;...
18
四、比较视野:法史研究的方法与学科交叉
通过比较法学,与其他学科类比来进行中国法律史的研究,是近年来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的趋势之一。 顾元《传统中国无主物先占制度初探——以唐律“山野物已加功力而辄取”条为...
19
五、法史教学:法史教学与考试
法史教学在中国法律史学的发展中极其重要。合理的课程设置、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法史课本,能够为中国法律史学研究队伍不断提供新生力量。 艾永明《论法学本科〈中国法...
20
中国法律史中的西部经验——第二届“中国法律史上的判例与法理”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综述
韩 青 吴 敏[1] 2019 年10 月21 日,由甘肃政法大学法学院主办,甘肃省司法科学与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法治甘肃建设理论研究中心、甘肃省地方立法...
21
西北农牧民政治文化
...
22
“广袤而狭小的生存空间”——《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中的西北人文地理学观点及其启示
王 勇[1] 内容摘要:王宗礼、刘建兰和贾应生三位学者合著的《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简称《农牧政治》)一书,对西北独特的地理和人文背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
23
一、生计空间:广袤而狭小
《农牧政治》第一章的标题是“独特的地理和人文背景”,其中的第一部分内容就是全面描述西北地区农牧民“广袤而狭小的生存空间”,这部分内容精准地概括了西北农牧民生计空...
24
二、文化空间:隔离而相融
西北地区广袤而狭小的生计空间,决定了西北农牧民各社群或族群之间既相互隔离又相互融合的文化空间演化版图。每一处狭小的生存空间一方面相对独立,这就为一定的文化在其中...
25
三、“农牧互动”与“地理机会”——西北人文地理学启示之一
“广袤而狭小的生存空间”,提供的正是农牧竞争与合作的地理条件,而农牧竞争与合作是人类文明发生的普遍内动力。“狭小”的绿洲、河谷和台塬之处,正是早期或幼年半农半牧...
26
四、“鲑鱼洄游”与“西北情结”——西北人文地理学启示之二
如果说,农牧互动是文明发生的内动力,那么,聚散互济,则是文明持续的内动力。相对于中原地区的低纬度低海拔,西北地区是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其“广袤而狭小的生存空间”,...
27
文化,抑或是国家?——《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及其再发现
王 勇[1] 内容摘要:王宗礼、刘建兰和贾应生三位学者合著的《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简称《农牧政治》)一书,对关于西北问题的基本学术判断和理论定位意义非...
28
一、问题意识与逻辑主线——重新梳理
《农牧政治》的问题意识与逻辑主线,在书中的导论部分有明确的交代。“从西北地区农牧民的整体状况看,它既有着和整个中华民族农牧民一脉相承的共同传统和一般属性,又有着...
29
二、发现“文化”:从西北看“文化中国”的历史底色——从“农牧兼营”到“一体多元”
《农牧政治》从西北地区的政治人格的类型分析入手,对西北地区农牧民的认同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行为复杂性进行了全景透视。“西北农牧民中存在着四种基本的政治人格类型:...
30
三、发现“国家”:从西北看面向公民政治的“民族国家”建构
《农牧政治》的叙事中贯穿着一个“二重奏”或“复线结构”,除了多样化的“文化中国”这一隐性维度之外,书中还贯穿了一个更为重要的显性的维度,即现代性取向、公民政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