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话的故土情结
儿时玩伴少时散,各奔东西立志强;
寥寥聚首音难改,泛泛话语把家谈。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有幸读了王宗礼教授的《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一书。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笔者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作为一个出生在甘肃农村的女孩子,能够读到老乡们的著作,甚是自豪,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骄傲感溢于言表。在这本书中,最大的亮点就是作者多次提到了一些民谚和大白话,对于生活在西北地区的人们来说,理解其含义毫无障碍,但是对于其他地区的人们来说,就未必简单易懂了,所以,在此习作中,笔者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了本书中的大白话,并且翻译成了普通话,以供更多的人来参考和研读,表格见文后附录。
语言,是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国家的血液和灵魂。[2]普通话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语言广泛流传,备受大家的欢迎,而大白话作为一种民间的、市民化的语言,则是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白话”概念不仅有“日常生活”的意指,更有“日常生活”现象的描述。就一般而言,我们往往只是将白话视为相对于文言的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但拆解来看,“白”与“话”两个字本身都兼有语言和叙说的双重意味。所谓“白”既是“说”,也是“话”,“话”也包含有“说”与“话”的意思。[3]作为大白话的民族语言是民族成员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授知识的工具,也是其维系民族情感、增强凝聚力的重要纽带,它既有语言,又有文字,有的民族语言是没有文字的,但是不管什么形式,它仍属于汉语。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汉语体系里,各式各样的大白话式的民族语言绽放着它独特而纯真的魅力,在学术研究中,它为普通话的表述增加了说服力,也为普通话的描述制造了真实的现场感。
现在,随着教育的普及,父母对儿女的教育问题甚是上心。许多孩子都去外地上大学,只要一回家就使用当地的方言,说着家乡话,偶尔说上几句普通话,这时候做父母的听着也很开心,觉得自家儿女在外面生活得还不错,至少不用操着一口家乡的方言在大城市里蹩脚地生活着。长期在外工作的人们回乡后,也会在第一时间操上自己的方言,寻找着属于家乡的那个味儿。笔者不禁在想,国家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而这所谓的传统优秀文化究竟包含哪些内容?我们的方言、大白话是传统优秀文化吗?于笔者而言,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的方言、大白话是祖先们说了多少代、多少年才流传至今的,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它们是一种亲疏关系连接的纽带,是一种亲切感和归家之感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