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治法律史料

(四)礼治法律史料

1.《祠祀志·坛壝》

先农坛:

国朝雍正四年八月,诏直隶各省府州县卫所设立,行耕耤礼,祭期每年十月初一日,颁时宪书。后钦天监选择奏请颁行各省,同日举行。

耕耤礼仪:雍正五年,奉旨颁行耕田坛位之规则。按《礼记·祭统云》:“天子亲耕于南郊,诸侯耕于东郊。”今各省宜择东郊官地之洁净丰腴者,立为耤田,如无官地,照九卿原议,动支正项钱粮置民田,以四亩九分为耤田外,即于耤田后建立先农坛。又按《春秋文义》云:“天子之社广五丈,诸侯半之。”今京师先农坛高四尺二寸,宽五丈。其各省坛制应高二尺一寸,宽二丈五尺。京师先农神牌高二尺四寸,宽六寸,座高五寸,宽九寸五分。红牌金字填写“先农之神”。其各省神牌应照京师式样恭造。其坛后建正房三间,配房各一间。正房中间供奉先农神牌,东间存贮祭器农具,西间收贮耤田米谷。配房东间置办祭品,西间令看守农民居住。坛庙耤田之外,周围筑土为墙,开门南向。祭祀陈设之品物。查雍正三年二月内礼部奏定,直隶、各省府州县,每岁祭社稷坛祭品羊一,豕一,铏一,笾四,豆四,簠二,簋二,刊图通行在案。今先农坛祭品亦应照此例。致祭前朝致斋二日。祭日主祭官及各官俱穿朝服,齐集先农坛行礼。

其一切礼仪,悉照社稷坛之例举行。耕耤礼仪之次第,查九卿耕耤俱穿蟒袍补服,各用耆老一人牵牛,农夫二人扶犁。顺天府厅官及大宛两县各官,俱穿蟒袍补服,捧箱播种。今各省耕耤,祭先农坛礼毕,各官俱换蟒袍补服。省城督抚秉耒,知县执青箱,知府播种;府城知府秉耒,佐贰执青箱,知县播种。专城卫所亦同,正印官秉耒。如无所属之员,即选择耆老执青箱播种。行耕时,用耆老一人牵牛,农夫二人扶犁,俱照九卿之例,九推九返。农夫终亩。耕毕,各官率耆老农夫望阙行三跪九叩礼。仍将耕耤日期奏闻。农具牛只籽种灌溉之成规:查九卿农具赤色,牛黑色,子种箱青色。今各省耕耤农具,俱用赤色,牛只用黑色,箱用青色。所用子种,悉照各处土宜。选择勤谨农夫二名,免其差役,酌给口粮。令看守坛宇,灌溉耤田。地方官不时看视,查其力作收获。将每岁所收米谷数目,用过粢盛数目,造册报布政司送户部查核。

各坛礼仪:凡遇祭期,随处俱长官一员,行三献礼,余官止陪祭。其斋戒、省牲、更衣、签祝、瘗毛血、降神、迎神、盥洗、献帛、初献、读祝、亚献、终献、饮福、受胙、谢神、撤馔、辞神、望瘗、送神等礼,俱与文庙丁祭同。惟厉坛止行一跪三叩礼。

先农坛祭品:香、烛、酒、羊一、豕一、铏一、笾豆各四、簠簋各二。

各坛祭品:香、烛、酒、羊一、豕一、铏一、笾豆各四、簠簋各二。

这是对耕耤礼的具体规定,即中国古代帝王亲耕田地的礼仪制度,创立于西周,历代沿袭,各省于同日举行,是重视农作的体现。

2.《祠祀志·祠庙》

国朝康熙五十一年,圣祖任皇帝上谕,以朱子熹发明圣道,轨于至正,使六经之旨大明,圣学之传有继。旧在东庑先贤之列,升配大成殿十哲之次。康熙五十五年江南学臣余正健疏请宋儒范仲淹从祀,奉旨准入两庑。雍正三年,奉旨复入从祀者二人:郑康成、范宁;增入从祀者十有四人:诸葛亮、尹焞、陈淳、魏了翁、黄干、何基、王柏、赵复、吴澄、金履祥、许谦、陈澔、罗钦顺、蔡清、陆陇其。乾隆二年,经尚书衔徐云梦请,以有子若至足之圣,升为十二哲。部覆奉旨准升入殿内东旁卜子之下,移朱子于西旁颛孙子之下。又奉旨复入从祀者四贤:蘧瑗、林放、秦冉、颜何。增入从祀者六贤:县亶、牧皮、乐正克、公都子、万章、公孙丑。乾隆六年,颁定太学从祀者诸儒,并续经从祀者诸儒神位及书写字样,东西先后位次于左。

文庙四配:

东配西向: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子。

西配东向:宗圣曾子、亚圣孟子。

十二哲:

东哲西向:先贤闵子、冉子、端木子、仲子、卜子、有子。

西哲东向:先贤冉子雍、宰子、冉子求、言子、颛孙子、朱子。

东庑先贤:蘧瑗、澹台灭明、原宪、南宫适、商瞿、漆雕开、司马耕、梁鳣、冉儒、伯虔、冉季、漆雕徒父、漆雕哆、公西赤、任不齐、公良孺、公肩定、鄡单、罕父黑、荣旗、左人郢、郑国、原亢、廉洁、叔仲会、公西舆如、邽巽、陈亢琴张、步叔乘、秦非、颜哙、颜何、县亶、乐正克、万章、周敦颐、程颢、邵雍。

先儒:谷梁赤、伏胜、后苍、董仲舒、杜子春、范宁、韩愈、范仲淹、胡瑗、杨时、罗从彦、李侗、张栻、黄干、真德秀、何基、赵复、吴澄、许谦、王守仁、薛瑄、罗钦顺、陆陇其。

西庑先贤:林放、宓不齐、公冶长、公皙哀、高柴、樊须、商泽、巫马施、颜辛、曹、公孙龙、秦商、颜高、壤驷赤、石作蜀、公夏首、后处、奚容蒧、颜祖、句井疆、秦祖、县成、公祖句兹、燕伋、乐咳、狄黑、孔忠、公西蒧、颜之仆、施之常、申枨、左丘明、秦冉、牧皮、公都子、公孙丑、张载、程颐。

先儒:公羊高、孔安国、毛苌、高堂生、郑康成、诸葛亮、王通、司马光、欧阳修、胡安国、尹焞、吕祖谦、蔡沈、陆九渊、陈淳、魏了翁、王柏、许衡、金履祥、陈澔、陈献章、胡居仁、蔡清。

文庙祭器:嘉靖九年,遵照初制,国子监用十笾十豆,天下府州县八笾八豆。国朝因之。

祭品:香、烛、酒、牛、豕、鹿、兔,帛,太羹实于登,和羹实于铏,黍稷实于簠,稻粮实于簋。形盐、藁鱼、枣、栗、榛、菱、茨、鹿脯,以上实于笾。韭菹、菁菹、芹菹、笋菹、醯醢、鹿醢、兔醢、鱼醢,以上实于豆。

佾舞数:嘉靖九年,更定祀典,仍为六佾,国朝因之。

祭器数:白篚二十,白磁爵三十九,登一,铏一十八,簠一百六十四,簋如簠之数,笾五百八十六,豆如笾之数,樽三,爵一百四十七,牲俎二十。

乐器数:麾旛二,琴八,瑟二,搏拊二。柷一。敔一,龙笛二,凤萧二,笙四,篪二,埙二,金钟一十六,玉罄如金钟之数,应鼓一,排箫二。

舞器数:节二,翟十六,籥十六,干十六,戚十六。

崇圣祠:

国朝雍正元年追封先师孔子五代,以五世祖为肇圣王,高祖为裕圣王,曾祖为诒圣王,祖为昌圣王,父为启圣王,改“启圣祠”为“崇圣祠”。

祠内四贤:

东贤西向:颜无繇、孔伋。

西贤东向:曾点、孟孙氏。

五儒:

东儒西向:周辅成、张迪、蔡元定。

西儒东向:程珦、朱松。

关帝祠:

国朝雍正三年四月,敕封关帝三代公爵: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其礼仪俱照先师庙。每岁春秋并五月十三日致祭,祀一太牢。各府、州、县、卫、所俱如制。

关于祠庙的规定是清朝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崇尚儒家的又一体现,可以作为探究清代县域推行礼制的重要史料。

3.《祠祀志·寺观》

国朝雍正元年,青海蒙古亲王罗卜藏丹津谋逆,勾通番族,密联番寺。蒙我世宗宪皇帝神谋远略,简将出师,内外应时平定。四年,命散秩大臣达鼐、西宁总兵官周开捷清查,将各番族归于县官,按地输粮,不受番寺约束。而又不利其有,将所输之粮,每岁按寺给发,以为口粮衣单之资。其印诰缴于礼部,不准世袭。边方数百年之患,一朝永息。乾隆元年,奉上谕:僧道剌麻,颁给度牒。其僧道素守清规者,止准招受生徒一人,见在钦遵。凡守土之官,诚能实心承办,亲身稽核,不委之胥役,不视之为泛常,其二氏滋蔓之弊,亦可渐除矣。

蒙古族亲王勾结番寺谋逆,朝廷出师平定之后,通过控制番寺输粮来解决与番族的关系,同时加强行政管理方面的监督,使滋蔓之弊渐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