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谚看西北的生存环境
2025年08月10日
一、从民谚看西北的生存环境
各种不同谚语的产生,都与其独特的文化土壤密切相关。西北地域辽阔,但资源匹配较差,土地绝对数量大,仅沙漠就占了不少土地,这些沙漠,气候极端干燥、风蚀作用强烈,基本难以利用。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导致西北土地可利用率极低。水资源相对匮乏,西北地区经常会遇到干旱。 “山像和尚头,沟深没水流,三年两头旱,人畜饮水难”,[4]这句民谚无需笔者赘述,相信读者完全可以从这些率直的文字想象出90 年代西北农牧民的生活环境。没有相对富饶的自然环境,有效生存空间狭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农牧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准,使其生活水平千百年来一直在仅能维持基本水准的低水平徘徊。“三石一顶锅,四石一顶案,遇到灾荒年,全家逃外边”,[5]即当时西北地区大部分人生活境况的写照。意思是三块石头支着一口锅,四块石头支着一块案板,一旦遇到饥荒年,全家只能跑到外面,讨饭吃才能活命。在《西北农牧政治》一书中,关于这句民谚还有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一小伙儿因家中贫穷,在本地无人愿意嫁,去外地向一女子求婚。当女子问其家境的时候,男子诓道,家有三十一顶锅、龙碗等,后女子与其成婚到男子家中,才知所谓的三十一顶锅为三块石头上支一口锅,龙碗即为一直轮流吃饭的碗。不同的地理环境养育不同的人,并创造出各异的文化类型。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西北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发展大西北,也是先从改善自然环境开始。西北地区原来基础较差,不利因素较多,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也逐渐少了沙尘,呈现出青山绿水,但还是落后于东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