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行为理性化何以可能?

四、政治行为理性化何以可能?

在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后,农民负担不再成为“三农问题”的矛盾和焦点,而保持乡村基层社会的稳定在中国独特的政治运作逻辑下,成为一件足以影响全局的大事。维稳一直是社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这在群体政治行为的研究中予以呈现。作者对群体政治行为的特点和成因做了大量的分析,也对这一行为的防范和管控予以思考。[56]

纵观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从统治到管制再到管理甚至治理[57],对国家而言,其实践活动目标不变,就是实现人民的理性政治行为,有序参加国家与社会的管理与治理。既实现了国家稳定与社会和谐,又实现了人民的正当权益,即真正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从封建帝国时代的‘官政自治’到民国时代的‘专政劣治’、从集体化时代的‘集权统一’到改革开放时代的‘乡政村治’,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经历了四次转型。历次村治转型与巨变,对中国乡村社会关系、社会团结与社会秩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将这四次转型放置在农民、基层政权与国家之多维互构关系的场域中认知,并从中探索乡村治理的历史经验与变动规律,提炼其中的经验教训。”[58]

关于乡村社会治理,人类历史有很多经验告诉我们:不能缺失对广大农民群体主体性权利的保护与尊重。“在乡村社会治理实践中,一味地向乡村社会索取资源,这种治理最终必然走向劣治,必然遭到底层民众的唾弃与抵制。尊重农民主体性、重建农民主体,就是要树立农民是乡村社会治理的主体和直接受益人的价值理念,就是要将尊重和实现农民基本的社会权利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的目标。”[59]学者呼吁,关注乡村社会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他们面临的困难是什么,然后才是有针对性地去治理。“在乡村社会治理实践中,国家和基层政权组织应改变自上而下的思维逻辑,应当从乡村资源的索取者转化为乡村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者,应当多关注一下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治理、他们对治理有什么要求,该群体面临的主要困难和实际需求是什么,面对农民的具体困难和需求国家和政府能做什么,该做什么。这种治理逻辑的转变,实际上是社会公平正义原则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60]重视村落内生性组织的培育是破解当前乡村社会治理困境的重要路径。“所有民主的价值和意义,只有通过公民参与才能真正实现。换言之,只有通过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才能真正运转起来。可以说,没有公民参与,就没有民主政治。公民参与是实现公民权利的基本途径,公民参与可以有效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可以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和民主,并且促进社会生活的和谐与安定。国家必须建立和完善公民参与的法律制度,建立足够的合法参与渠道,使公民的政治参与不仅有畅通的渠道,而且有法可依,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参与公共生活的需求,从而维护公民的正当权益。”[61]这就要求关注乡村社会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关注农民最基本的权利,然后通过国家与社会、基层政权与农民的协商与合作,实现乡村社会和谐与繁荣,实现国家现代化治理的要求。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政治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在对自身执政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新理念。“从实践上说,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也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势必要求在国家的行政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预算制度、监督制度和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进行突破性的改革。”[62]

所以,农牧民理性的政治行为,完善的现代政治人格,民主科学的政治价值观、政治认同、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都是国家现代化和社会民主化的前提。虽有“市场经济为政治行为理性化提供了现实起点”[63],但政治体制改革和基层政治组织建设,在农牧民理性政治行为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多年来看,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其发展和完善的趋势不容乐观。政治行为理性化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行为基础。“中国需要民主化,民主化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条件和组成部分,全国人民理性化,才是中国社会全面现代化的标志。”[64]

【注释】

[1]作者简介:韩世强(1974—),甘肃庆阳华池人,兰州交通大学讲师,西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原理。

[2]杨光斌:“以中国为方法的政治学”,载《中国社会科学》2019 年第10 期。

[3]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4]王宗礼等:《中国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5]刘建兰、王宗礼:《中国西北民族地区乡镇政权建设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6]贾应生、王宗礼:《中国西北地区社会现代化的困惑与出路》,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7]岳天明:“中国政治社会学:学科传统、确立和发展困局”,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1 期。

[8]杨光斌:“以中国为方法的政治学”,载《中国社会科学》2019 年第10 期。

[9]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6~17 页。

[10]规范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应然分析,它重在理论推导和价值判断,主要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与目标导向和实质属性紧密相关。经验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实然分析,它重在客观例证和事实判断,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它与事物现状和现象属性紧密相关。

[11]王惠岩:“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序”,引自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 页。

[12]王惠岩:“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序”,引自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 页。

[13]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7 页。

[14]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7 页。

[15]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 页。

[16]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8 页。

[17]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7 页。

[18]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7 页。

[19]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7 页。

[20]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6 页。

[21]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6 页。

[22]王宗礼:“多族群社会的国家建构:诉求与挑战”,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 年第4期。

[23]王宗礼:“对西北地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战略分析与对策建议”,载《甘肃社会科学》2006 年第4 期。

[24]王宗礼:“国家建构、族际政治整合与公民教育”,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年第6 期。

[25]王宗礼:“国家建构视域中的后发多民族国家政治发展”,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第5 期。

[26][美]D.P.约翰逊:《社会学理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年版,第268 页。

[27]王沪宁:《当代西方政治学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第50~51 页。

[28]王沪宁:《当代西方政治学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第50~51 页。

[29]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6 页。

[30]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5 页。

[31]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5 页。

[32]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5 页。

[33]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7 页。

[34][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第241~242 页。

[35][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第241~242 页。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763 页。

[37][意] 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贾鹤鹏译,译林出版社2002 年版,第97 页。

[38]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7 页。

[39]2000 年1 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作。2000 年10 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发行长期国债14 亿元,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载https://baike.sogou.com/v118705.htm?fromTitle=%E8%A5%BF%E9%83%A8%E5%A4%A7%E5%BC%80%E5%8F%91,最后访问日期:2020 年7 月10 日。

[40]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331~341 页。

[41]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341 页。

[42]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1 页。

[43]近几年关于乡村政治的内卷化讨论比较热,可谓大家有所共识。例如,董国礼:“政权内卷化及其影响下的农业经济绩效”,载《学海》2001 年第1 期;范志海:“论中国制度创新中的‘内卷化’问题”,载《社会》2004 年第4 期;何艳玲、蔡禾:“中国城市基层自治组织的‘内卷化’及其成因”,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5 期;任晓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内卷化”,载《广西社会科学》2005 年第4 期;崔效辉:“论20 世纪中国地方国家政权的内卷化”,载《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6 年第1 期;凌鹏:“围绕‘内卷化’的讨论——一次新的范式转型”,载《开放时代》2006 年第5 期;程平源:“内卷化的权力及其微观分析”,载《江淮论坛》2007 年第6 期;贺东航:“中国村民自治制度‘内卷化’现象的思考”,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 年第6 期;李锦顺、毛蔚:“乡村社会内卷化的生成结构研究”,载《晋阳学刊》2007 年第2 期;韩世强:“乡村治理中的内卷化研究——以甘肃紫村的治理为例”,西北师范大学2008 年硕士学位论文;李祖佩:“基层治理内卷化——乡村治理中诸种力量的表达及后果”,华中科技大学2010 年硕士学位论文;马良灿:“‘内卷化’基层政权组织与乡村治理”,载《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2 期;郭卫民、刘为民:“我国行政体制内卷化倾向浅析”,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6 期;耿羽:“灰黑势力与乡村治理内卷化”,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2 期;贺雪峰:“论乡村治理内卷化——以河南省K 镇调查为例”,载《开放时代》2011 年第2 期;汪杰贵:“我国农民自组织‘内卷化’危机与出路”,载《党政视野》2015 年第1 期;李祖佩:“乡村治理领域中的‘内卷化’问题省思”,载《中国农村观察》2017 年第6 期。

[44]贺东航:“中国村民自治制度‘内卷化’现象的思考”,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 年第6 期。

[45]刘伟、刘瑾:“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何种民主?何以民主?”,载《领导科学论坛》2016 年第1 期。

[46]2006 年1 月1 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农民不需要交个人所得税。在中国乡村社会存在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从此消失了。

[47]学者们根据国家与社会力量的对比将法团主义分为“国家法团主义”和“社会法团主义”,或者“权威法团主义”和“自由法团主义”。国家法团主义强调国家的主导作用,社会法团主义强调社会的自我治理能力。大多数发达国家因为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公民社会和国家建构存在一致性,因此,大多采用社会法团主义;而发展中国家则多采用国家法团主义。参见张静:《法团主义及其与多元主义的分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版。

[48]刘伟、刘瑾:“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何种民主?何以民主?”,载《领导科学论坛》2016 年第1 期。

[49]刘伟、刘瑾:“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何种民主?何以民主?”,载《领导科学论坛》2016 年第1 期。

[50]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70~171 页。

[51]参见徐勇:“农民改变中国:基层社会与创造性政治——对农民政治行为经典模式的超越”,载《学术月刊》2009 年第5 期。

[52]赵旭东:“乡村成为问题与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 年第3期。

[53]第一条道路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维护的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以国民党为代表。第二条道路是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其目的是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以共产党为代表。第三条道路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提出的社会民主主义路线,这些民主党派企图在国共两党之间“严守第三者立场”,幻想走第三条道路,即用和平改良的办法使国民党政府“刷新政治”。他们力图效仿西方,在中国实行议会制,责任内阁制和地方自治制,把中国建立成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共和国。

[54]赵旭东:“乡村成为问题与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 年第3期。

[55]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09 页。

[56]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247~268 页。

[57]几者的区别参见杨光斌:“以中国为方法的政治学”,载《中国社会科学》2019 年第10 期。

[58]马良灿:“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四次转型”,载《学习与探索》2014 年第9 期。

[59]马良灿:“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四次转型”,载《学习与探索》2014 年第9 期。

[60]马良灿:“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四次转型”,载《学习与探索》2014 年第9 期。

[61]俞可平:“没有法治就没有善治——浅谈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 年第6 期。

[62]俞可平:“中国的治理改革(1978-2018)”,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 期。

[63]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331 页。

[64]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34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