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人”,其“政治人格”决定着人们的政治价值观、政治态度、政治参与、政治社会化等政治行为,《农牧政治》一书中将西北农牧民的政治人格分为臣民、草民、牧民三种,并分别对这三种政治人格的形成、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和现代化相适应的理想人格是公民政治人格,为了形成理想的公民政治人格,就必须对西北农牧民中存在的这三种政治人格进行引导、改造,促使其向理想人格转化。作者分析认为臣民政治人格是有利于向理想人格转化的,“事实上,理想的臣民政治人格十分有利于向现代化人格转化,现实的臣民政治人格也有向现代性政治人格转化的有利因素,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和条件,臣民政治人格极易转向公民政治人格”。[2]草民政治人格虽然涣散、游离于政治之外,但只要合理把控,也可使其为统治者服务,促使其向公民政治人格转换。牧民政治人格由于其宗教性,增加了其向公民政治人格转化的难度,但也隐含着一些积极的方面。

现代化是党和人民百年来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到203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50 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适应现代化目标的政治人格是公民政治人格,“以人类现代化为价值基点,则适应现代化目标的政治人格是公民政治人格”。[3]目前我国臣民政治人格、草民政治人格、牧民政治人格除了在西北地区外在中国其他地区也都存在着,这些政治人格的存在阻碍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阻碍了现代化的进程。要促使这三种政治人格向公民政治人格转化,首先就要形成公民意识。虽然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公民意识却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强。中国公民意识淡薄影响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培育公民意识既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化的基本要求。